中药黄芪的用法用量

  黄芪是常见的中药材,不少人也会用黄芪作为煲汤的药材,但真正的了解黄芪的功效与用法的较少,下面就是我关于黄芪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这种药材。

   黄芪的食用方法及用量
  1、黄芪粥:取黄芪20克,大枣30克,用水煎30分钟后,下米熬粥,等粥熬好了一起服用。
  2、黄芪乌鸡汤:黄芪50克,乌鸡中等大一只。乌骨鸡去毛和内脏,切块。用砂锅把黄芪与鸡肉共炖,待肌肉熟烂后,加调味品,喝汤食肉。
  3、黄芪羊肉羹:黄芪10克,嫩羊肉200克。制作时,先将羊肉洗净,切小块,与用纱布袋装好的黄芪、当归一起放入沙锅,加清水适量,再下姜、葱、精盐、料酒等味料,以武火煮沸,去上沫,改文火煨炖至肉烂汤稠,弃药袋即得。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现代医学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2022-05-31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6:36: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芪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用量根据个体情况可有所调整。一般来说,日常保健使用15克左右即可;若存在中气下陷的情况,用量可增至30克;老年人膝关节疼痛或中风患者,则可能需要更大剂量,如90克或4两。黄芪具有健身补气、治疗水肿体虚等功效,与其他中药配合使用能增强疗效。然而,在使用黄芪时,务必...

  • 普通气虚或强身健体:如果只是为了助气行血、强身健体,每次黄芪的用量建议在15g以下。具体分量可以从5g开始慢慢增加,直到找到一个既不会上火又能明显感觉到精神和体力改善的用量,这个用量即为最佳用量。明显气虚症状:对于有头晕、水肿等明显气虚症状的人群,中医一般建议黄芪的用量在1830g之间配伍使用。...

  • 黄芪泡水一次放5-10克比较合适,大约相当于5-10片黄芪(具体片数可能因黄芪片的大小而异)。以下是对黄芪泡水用量的详细解释:一、黄芪泡水的常规用量 一般建议:黄芪作为一种中药材,其泡水的用量通常建议在5-10克之间。这个范围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得出的,适合大多数人日常养生保健使用。个体...

  • 黄芪泡脚的用量是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将这三味中药加水煎煮后,倒入足浴盆中泡脚,每次泡30分钟,每日一次。黄芪是一种性温、味甘的中药,具有补气益中、扶正固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血虚萎黄等症状。使用中药泡脚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而黄芪泡脚不仅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

  • 对于老年人膝关节疼痛的问题,黄芪的用量可以提升至90克,以助力缓解病痛。而对于中风患者,黄芪的用量则需达到4两(即160克),以辅助治疗和康复。黄芪具有健身补气、治疗水肿体虚的显著功效。它常被用于与其他中药配伍,以发挥更大的疗效。例如,在中医临床中,黄芪常与人参、白术等药材合用,以增强其...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