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学说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着《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2016-05-12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3:16: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的一切现象都是阴阳之间的运动与相互转化。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事物划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及相互关系,阐释疾病的传变规律。脏象学说:此学说将...

  •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它通过观察矛盾现象,将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

  • 中医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哲学的核心,贯穿于中医临床诊疗的始终。其中,阴阳学说描述的是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变化过程,如阴阳平衡与健康的关系。五行学说则通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的相互制约和相生相克关系,解释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变化。2. 脏腑经络理...

  • 中医药学体系基于我国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将生理、病理、诊断、用药、治疗、预防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观念和独特理论,作为医药学的基础。这一学说内容包括基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学;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

  •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自然界的万物变化。其中,阴阳学说描述了事物的对立与统一,是中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五行学说则通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阐释了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二、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