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为

【答案】:E
考点:1.寒湿内盛证。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法:散寒化湿。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2.湿热伤中证。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3.食滞肠胃证。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代表方:保和丸加减。若食积较重,用大黄、枳实;食积化热可加黄连清热燥湿止泻;兼脾虚可加白术、扁豆。4.肝气乘脾证。主症: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治法:抑肝扶脾。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5.脾胃虚弱证。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自,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附子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脾止泻、升阳举陷。6.肾阳虚衰证。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细。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代表方:四神丸加减。2023-05-02
mcxzy 阅读 35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3:11: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答案】:B 脾胃虚弱证之泄泻为脾虚失运,清浊不分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B对)。葛根芩连汤为湿热伤中证之暴泻的代表方(A错)。在本题基础上,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以温中散寒(C错)。黄芪建中汤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治疗脾胃虚寒之胃痛(D错)。在...

  • (1)陈皮半夏汤 [主治]健脾益胃,补气。[处方]陈皮、半夏各1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苍术各10克,砂仁8克(研末,冲入药汤内服),木香7克,扁豆10克,山药12克,甘草7克。[用法]水煎服,1剂分2次服。(2)骨脂豆蔻汤 [主治]健脾温胃。[处方]补骨脂12克,肉豆蔻、五味子各10克,砂仁9...

  • 五苓散的组成包括桂枝、茯苓、泽泻、白术和猪苓。此方主要用于治疗因脾虚导致的水肿、泄泻及痰饮等症状。脾虚水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症表现,主要表现为身体浮肿、腹泻频繁以及痰多等症状。因此,如果你所说的脾虚是指脾脏功能减退导致的上述症状,那么五苓散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脾虚水停的水肿表现...

  • 补脾益肠丸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泄泻症,如腹泻腹痛、腹胀、肠鸣等症状。服用方法为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儿童可根据体重适当减少剂量,重症患者可遵医嘱增加剂量。一般情况下,治疗周期为30天,建议连续服用2至3个疗程。在服用补脾益肠丸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

  • 四苓散的由来不明,作为治疗泄泻基础方,它以“湿”、“火”、“气虚”、“痰积”四大病因为中心,通过加减法调整药物,旨在针对不同病因。四苓散以其独特的配伍,为临床提供新思路。明代医学家皇甫中在《明医指掌》中重新提及四苓散,明确指出其用于治疗“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等病症...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