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中医常识理中汤临床新用的制作方法

理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方中以辛热之干姜为君,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为臣药,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益气和中补土,诸药配合,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曰“理中”。常用于中焦虚寒所致的阳虚失血、小儿慢惊、胸痹、病后喜唾、呕吐、腹泄、胃脘痛等疾病。综观本方,虽治多病,究其实质,总不离中焦虚寒,故可异病同治。 一、小儿慢惊风 单某,男,2岁6个月,2000年7月15日初诊。其母代诉:近2月来每天腹泻3~4次,大便清稀不臭,量中等,呈蛋花样,夹未消化食物残渣,纳呆,偶有抽搐。观患儿面色白,精神萎靡,肢冷,腹部柔软略胀,舌淡、苔薄白,脉沉,指纹淡紫透气近命。诊为小儿慢惊风,证属脾阳虚衰,治以温中怯寒、健运脾阳。处方:理中汤原方,水煎服,日一剂,嘱药后进热粥。二日后复诊:精神明显好转,腹泻次数减为日1~2次,抽搐停止,纳增,遂以原方续进三剂,诸症悉除。按:《小儿药证直诀》曰:“小儿慢惊,因病后或吐泻,或药饵伤损脾胃,…,此脾虚生风无阳之证也。”本病例乃日常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脾阳大虚则泄泻、抽搐诸症变生。故用理中汤温运脾阳,令土实则木无所乘,诸症自除。 二、体虚感冒 胡某,女,52岁,干部。患者反复感冒五年余,此次受凉后感冒服参苏饮疗效不明显,就诊我院。诊见形体消瘦,面色白,头痛鼻塞,畏冷恶风,身体酸痛,心中不适,时欲呕吐,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而弱。脉症合参,证属脾胃虚弱、寒邪外袭,治以温中健脾、和营解表,予理中汤加桂枝6g、葛根15g、白芍15g、炙甘草5g。进三剂后诸症悉减,但仍腹胀、纳差,仍用原方加枳壳10g、木香6g,三剂而愈。按:《伤寒论》第163条曰:“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中痞,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原为太阳病误下之虚寒下利所设。本症虽未误下,但中阳素虚,复感外寒,亦属表里兼症,以里症为主,故用此方表里双解,疗效可靠。 三、泛吐涎沫 秦某,女,42岁,农民,1999年6月2日初诊。自诉因胃溃疡出血手术后泛吐大量清水痰涎,伴食纳不佳、神疲乏力三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故求诊于我院。诊见面色萎黄无华,精神萎靡,肢冷,腹部柔软略胀,舌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正属脾气虚寒,治宜温中补脾益气、摄津止唾,方拟理中汤加附子(先煎40分钟)6g、益智仁9g、乌药6g。服药三剂,泛吐清水痰涎停止,纳食增加,精神亦转佳。原方继服七剂,诸症消失,纳食正常,病告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按:脾主痰涎,肾主唾液,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液上溢于口而导致泛吐痰涎。本病例脾肾同治,拟理中汤以暖脾阳,附子、益智仁、乌药温肾摄津止唾,而达脾肾阳旺,运化水湿,使津液不溢于口而奏效。 四、胸痹 谭某,女,50岁,1998年3月5日就诊。自述胸痛,胸闷,心慌,每天发作3~5次,发作时伴有气促、出汗,动则加剧,经口服消心痛和平卧休息后能缓解,患者素体肥胖,面白无华,形寒肢冷,神疲纳差,常胸痛彻背,间有心悸,经西医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舌苔白腻,脉沉迟。证属脾胃虚寒,胸阳不振。治以健脾胃,振胸阳,通血络。处方:理中汤加桂枝6g、枳实10g、全栝楼30g、薤白15g、半夏6g。连服一周,胸痛消失,余症好转。按:《医门法律》云:“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患者体胖素体阳气不足,胸阳不运,寒邪乘其阳位,痹阻气机而致胸痹。本病例从治本入手,以理中汤温中健脾,培补阳气;用桂心、栝楼、薤白辛温通阳,宽胸理气,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五、复发性阿佛他口炎 施某,女,38岁,1999年6月5日初诊。反复口腔溃疡五年,每遇劳累发作。经西医确诊为复发性阿佛他口炎。曾用中西药物,外用锡类散,效果欠佳。诊见上下唇内、舌边、舌尖上有大小不等之溃疡,大如黄豆,小如米粒,疮面凹陷,呈灰白色,周围淡红略高,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差腹胀,舌质淡胖,齿痕明显,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寒湿上泛。治当温阳益气,健脾利湿。处方:理中汤加附子6g、竹叶15g、白芍10g。服药三剂后,自觉腹胀好转,饮食增加,口腔溃疡好转。上方加桂枝增加通阳散寒之力,继进三剂,口腔溃疡愈合,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嘱其用附子理中丸巩固善后一个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按:本患者由于日久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湿毒上泛;脾虚及肾,脾肾阳虚,虚阳上浮,而成复发性口腔溃疡。朱丹溪说:“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李时珍亦说:“口疮,久服凉药不愈,理中加附子反治之,合以官桂。”本方用制附子温补脾肾,引火归源;全方益气温阳健脾,散寒解毒,使上泛之寒湿降伏,口疮得以愈合。
提醒您:理中汤临床新用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2022-11-22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8:30:1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治疗通常采用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具体药物包括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煨)、吴茱萸、熟附子、党参、炒白术、木香、赤石脂、石榴皮、干姜和炙甘草。偏方与成药**:1. 五味子和吴茱萸同炒后研末,每次服6g,早晨米汤送下。2. 肉豆蔻(煨)和木香研末,...

  • 中医治疗多采取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方法,方剂常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补骨脂9g,五味子9g,肉豆蔻(煨)9g,吴茱萸5g,熟附子9g,党参15g,炒白术12g,木香6g,赤石脂15g,石榴皮12g,干姜9g,炙甘草6g。 偏方与成药也可选用: 1.五味子60g,吴茱萸15g。二味同炒后研末,每次服6g,...

  • 中药处方(一) 【辨证】脾胃寒湿。 【治法】健脾益气,温中祛寒。 【方名】桂附理中汤。 【组成】人参9克,炒白术9克,炒干姜9克,肉桂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4.5克。 【用法】上为散,每服21克,水煎,去滓,温服。 【出处】《产科发蒙》卷二 提醒您:妊娠腹泻中药方剂 此民间...

  • 【偏方一:黄芪理中汤】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原料:黄芪、桂心各6克,丹参、杏仁各12克,桔梗、干姜、五味子、茯苓、甘草、川芎各9克。制法:上药切碎。用法:用水煎服。功效:补气温阳,活血通络。【偏方二:家庭按摩法】选取躺位,家人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相对,按揉肾点、肝点、头顶点各100...

  • 治宜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白术、补骨脂、吴茱萸各10g,肉豆蔻、五味子各6g,附子、炮姜各3g。久泻不止加赤石脂、石榴皮,脱肛者加黄芪、升麻。 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应停止抗生素的应用,需要应用时必须有病原学、药敏试验的应用依据。 三、场效应疗法 应用场...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