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名称的由来

你想知道具体每个穴位的由来可以百度搜一下就知道了

穴位的由来之久,早在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使用砭石(最早的针具)在人体的某一个部位以痛为输按压来减轻和消除伤痛。这样反复多次,逐渐认识到人体的某些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是“以痛为输”阶段。此时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部位,也没有穴位名称。随着人们的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体表的“砭灸处”及其作用逐渐深入了解,才确定了位置,明确了治疗作用,并赋予一定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穴位(腧穴)。

穴位(腧穴)的数目也是由少不断增加的。中医最早的经典医书《黄帝内经》记录了160个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穴位内容,这为后世穴位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后的医书《难经》、《甲乙经》、《千金要方》等均有发展。到了清代《针灸逢源》一书,将历代医家书中记载的十四经经穴数目361个。现在我国使用的国家经穴部位仍沿用此361个,并将近几十年来的经外穴位选定48个。这是目前全国统一使用的经穴标准。2013-04-15
穴位的名称,是根据天文,部位,作用等等诸多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来命名的.2013-04-16
是根据其特点,或者形状,或者位置等得出的名字2013-04-16
穴位的名称由来是什么,通过名称能推理出它的功效吗?刘红云讲解

2020-12-24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5:02:3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这表明,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便认识到了穴位的治病作用,并形成了完善的腧穴学理论体系。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了人体表面的温点和冷点,这被认为是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类经·人之四海》中提到,输、腧、俞这些术语在中医中是通用的,因此,腧穴又被称为输穴、俞穴,也有人称之为穴位、穴道或孔道。

  • 早在公元前五至一世纪,我国著名的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这表明古代医学家已经认识到人体穴位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之作《针灸甲乙经》,对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到了宋代,著...

  • 穴位是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古代称为穴或穴道。早在公元前五至一世纪,我国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

  • 穴位: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穴道。在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中已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

  • “肓门”这一穴位名称出自于天部与地部的气流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在中医理论中,天部指的是人体的上部,包括头、胸、腹等部位;地部则指的是人体的下部,包括四肢、脊椎等部位。膏脂物质,即是指脂肪与脂质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内起着保温、润滑等作用。“盲门”这一名称的含义在于,膏脂物质在人体...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