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方剂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药方中的一两是现在的31.25克。
古代一斤为16两,又因为一斤为500克,因而一两为31.25克。
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表述:“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意思是十六黍等于一豆,六豆等于一铢,二十四铢等于一两,十六两等于一斤。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扩展资料: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注意:汉代医学上用的两和汉代常用两重量不同,汉承秦制,医学上用的两一直延续用秦朝因此汉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中的两为秦两相当于3克。
2021-04-15
汉代张仲景方中,1斤约等于250克,1两约等于15克(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4铢),1斗约等于2000毫升,1升约等于200毫升,1合约等于20毫升(1斗等于10升,1升等于10合)
需要注意的是,如麻黄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炙)二两。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说明这是三付用量,实际1付麻黄只需用三两的三分之一即一两,其他药也一样用三分之一。原文中有许多方剂后写“煮取……升,……,服……升(合)”,应用时需要注意
2022-08-11
很难说清楚,历代变化很大,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历代16两一斤,500克。但是,历代名中医自己掌握中药计量,各家有个家高招。2022-08-01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0:15: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张仲景方剂中的“一两”,按照古代的度量衡,等于31.25克。2. 在古代,一斤等于16两,而一斤的重量相当于现代的500克,因此一两等于31.25克。3.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辨物》中提到:“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这说明一两等于24铢,而一斤等于16两。4...

  • 在中医药学中,一两的计量单位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换算标准。对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一般认为一两等于现代的15克。例如,在桂枝汤中提到的桂枝三两,折合现代计量约为45克。中医药的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其具体实践则依赖于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针对病人...

  • 1. 张仲景方剂一两等于13.8克。2. 在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20克÷16,即13.8克。3. 历史上的计量单位有所变化,西汉时期的1斤相当于250克,而东汉时期的1斤为220克。4. 张仲景作为东汉人,其方剂中的剂量应采用东汉的计量标准,即1两等于13.8克。5. 需要注意的是...

  • 张仲景方剂一两等于13.8克。张仲景生活于汉代,当时的东汉和西汉都是16两称,也就是1斤等于16两。但是,根据历史考证,西汉时的1斤是250克,而东汉时的1斤是220克。张仲景准确来说是东汉人,所以他使用的剂量应该是东汉的剂量,也就是1斤=220克,1两=220克÷16=13.8克。但是,不是所有古代...

  • 2. 一些权威的资料,如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方剂学》,在“古今药量考证”一节中提出,汉代的“一两”约等于现代的9克(三钱)。3. 同样在该教材中,提到一尺约合现代的六寸九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200毫升)。4. 此外,教材还指出,古方一剂相当于现代的三剂药,如果直接进行...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