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有哪些

得气就是毫针刺入穴位后,产生针刺感觉。对患者来说,针感就是经气流动时穴位局部产生的感觉;对施针医生来说,针感就是经气流动时手下的感觉。医生和患者的感觉可同时出现,但是具体表现有所不同。

得气时,患者的感觉:最常见的得气感表现为的酸、麻、胀、重。这是经气流过穴位的表现,并非越强越好。病情属实证的患者,针刺后得气的感觉大多数会很强烈,对于虚性疾病的患者,一般针刺后气感较弱或无得气的感觉,这时候就需要候气,气至则效佳。

得气时,医生的感觉:得气后,医生手下也会有感觉。窦汉卿在《标幽赋》中这样形容得气医生的感觉:“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就是说得气时,医生手下感觉就像是鱼吞鱼钩一样,一上一下。并且,得气时,医生手下会有紧滞感,这并非朝一个方向转针导致肌纤维缠绕引起。

得气时,穴位局部的表现:有的患者会在穴位处出现红晕,呈淡红色,形状不规则,并非过敏表现。

那么,为什么要追求得气呢?换句话说,为什么要得气?
得气是每一个针灸医生追求的东西,因为得气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患者经气的盛衰以及疾病的预后。

得气是经气通过穴位的表现,患者自觉酸麻胀重是因为气血充盛,若无此感,要么是经气因壅堵不能到达,或者是因为气血不足,无法流通。所以,得气与否可以判断经气是否充盛。

对于疾病发展和预后,较易得气的患者,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预后良;不易得气的患者,病情较重,预后一般或较差。

怎么才能得气?
同样与患者和医生相关。在患者层面来讲,首先是在治疗过程中,精神应当集中,情绪应该平缓,放松全身,避免过度紧张;其次,在体质方面,肌肉充实的患者更易出现得气的感觉。体质较差,肌肉瘦削,则不易出现;最后,得气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也相关,平和的心态,接受针刺的患者更易出现得气的感觉。

在医生层面讲,技艺精湛还是关键。技艺精湛体现在取穴精准、操作得当、经验独到等层面。取穴精准是得气的前提,操作得当是得气的关键,经验独到是得气疗效发挥的优势所在。

针刺得气的方法:
1.候气法:针刺穴位后,没有直接出现得气的感觉,这时候就需要候气。候气就是留针等待经气自行来至,对于经气未衰者可用此法。

2.催气法:针刺腧穴后,施用一些手法从而使气至病所。常用的有搜气法、循摄法和弹震法。

3.守气法:即针刺得气后,施用手法将针感保留一段时间,从而使气保留勿去的方法。常用的有推弩法、搬垫法。

针刺得气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内容,针灸治疗疾病,没有得气就无法发挥针刺的疗效。患者的得气感觉并非越强越好,需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会发生晕针等情况,相反还影响疗效。2020-11-23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1:18: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穴位的得气现象与穴位层次有关,每层可能产生疼痛、酸胀、麻重等不同感觉。刺中外周神经、神经干、血管或骨头时,会分别产生相应的痛感。肌肉得气则表现为胀重感。理论上的综合得气感并非所有感觉同时出现,医生的感觉是判断得气的重要依据。针灸过程中,得气感并不意味着绝对无痛,而是可以忍受的,因为...

  • 你好:针灸不得气有好多原因,建议针灸局部针刺同时艾灸就可以得气的。

  • 4.3 影响针感的因素 目前,对得气的理解,大多着重于受针者的感觉,称为针刺感应[3]。不同针感的出现,与患者的体质、病情和部位特点有关[4]。如肌肉丰厚的部位,多出现酸胀感和针下沉紧感,神经干分布的部位,多出现酸麻感;感觉迟钝的部位,多出现胀重感;四肢末端和敏感的部位,多出现疼...

  • 其次,得气反映了针刺的深度与力度。在实际操作中,针刺的深度和力度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达到得气状态。浅刺或力度不够可能导致气不至,影响疗效;反之,过深或力度过大则可能导致气过盛或损伤,同样不利于治疗。因此,掌握适当的针刺深度和力度,以确保得气,是针灸治疗的关键。此外,得气还涉及针刺部位的...

  • 疗效与预后的关键因素在于得气。针刺过程中,若能感受到气的流动,通常意味着治疗效果显著,反之,若未能得气,则可能预示着疗效欠佳或预后不理想,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气至则见效,效果如风行云动,清晰可见。”得气是针刺技术得以施展的基础。然而,未得气并不意味着完全无效,只是表明疗效...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