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概念特点和主要作用?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络,下面来详细讲解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
1
十二经络的走向
十二经络的名称是根据各经联系的脏腑阴阳属性,表里内外,手足上下位置而定,如将其中归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归属于六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循行于手的为手经,循行于足的为足经。
手三阳经一律从手走头,手三阴经一律从胸走手。
足三阳经一律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一律从足至胸腹。

2
增强心脏功能
长期坚持刺激经络穴位,可使心悸发达,延缓心脏衰老,扩张冠状动脉,使血流量增加,故能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防止冠心病,脉管病,肌肉僵直及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

3
调节神经功能
刺激十二经络穴位后,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能调节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4
增强抗病能力
刺激十二经络穴道能加速血液流通,使代谢旺盛,促进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保持肺组织的弹性,提高肺活量,故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5
消炎消肿止痛
按摩十二经络穴位或艾灸等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按摩部位毛细血管舒张,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使病变局部的水肿和淤血消散,按摩可降低大脑皮质对疼痛的感受,故可起镇痛作用。
6
减少脂肪堆积
通过正确的刺激经络穴位方式还能使人体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营养供应,增强皮肤弹性和光洁度,减少皱纹,使松弛干燥的皮肤逐渐变得光泽和富有弹性,改善皮肤表面汗腺和皮脂腺分泌,减少脂肪在体内堆积,使体内多余的脂肪转化成热量,从而起到减肥的作用。
7
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用穴位按摩,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穴位进行刺激,通过经络传导疏通经气,调和阴阳,补养气血,活血化瘀,缓解痉挛,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以达到恢复脏腑功能,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功效。2020-11-16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17 22:15: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十二经脉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具体而言,这些经脉分别对应不同的器官和功能。手太阴肺经负责调节肺部的健康,手阳明大肠经则与大肠的运作紧密相关,足阳明胃经则关注胃的健康,而足太阴脾经则与脾脏功能相连。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分别影响心脏和小肠的功能,足太阳膀胱经与...

  •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具有表里经脉相配以及与相应脏腑相连的主要特点。具体而言,它们被划分为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

  • 十二经脉的概念不仅限于中医,还影响了其他传统医学体系和文化领域。例如,在针灸治疗中,十二经脉是选取穴位和施针的重要依据,而在养生保健方面,通过调理经脉气血,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总之,十二经脉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具有深远的意义。

  • 十二经脉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们不仅负责气血的运行,还联结着脏腑内外,沟通了上下的生理活动。任何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都可能导致经络的病理变化。因此,深入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路径、功能特性和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医书中,记录了“十一脉”的一些版本,如甲...

  • 十二经脉的具体名称包括: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使得气血能够由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经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作为经络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运行气血,联络沟通身体的各个部分。通过经脉和络脉的纵横交错,人体内的五脏六腑...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