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地和小生地都是地黄,两者的区别都有哪些?

生地黄是由鲜地黄晒干,或者用文火烘培至八成干而成,较比鲜地黄,熟地黄更耐储藏。成品的生地黄皱缩柔韧、色泽呈现棕黑、灰。平日里,用熟地煮水或煲汤,适合肾阴虚的人食用,可以补肾气。常见的六味地黄丸,其主药为地黄,可用于肾阴亏损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症。

生地黄,也称生地,取鲜地黄烘至内心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而成。其性味甘、苦、寒,入心、肝、肾经,属清热凉血药,为清滋润滑之品,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的功效。既善清解营血分之热,又善滋阴清热而生精,用于温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尿血、热病后期伤阴、舌绛烦渴、精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内热消渴等病症。内服常用量10-30克,或入丸散,止血宜用生地炭。因生地寒滑腻滞,脾虚食少便溏、湿滞中满者慎用。中药生地和熟地是典型的“生熟异治”的药物。二药的药用部分都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成为了不同类别的。
中药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每年10~11月采集,晒干即为生地,将生地反复蒸晒,至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后,即为熟地。生地黄属于中药里面清热凉血的药物,主要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治疗一些热入营血,舌绛烦渴,阴虚内热,肠燥便秘,内热消渴的,一般脾胃虚弱便溏不建议使用。

两者同来源于玄叁科多年草本植物地黄的黄色地下块根。生地是由地黄块根缓缓烘焙至八成干而成;而熟地是由生地用酒炖至酒吸尽或蒸发,蒸至黑润;然后取出,经太阳晒;前者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后者,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2021-06-07
只不过是同一药物的不同制作方法不同。所谓的生地,顾名思义是指新鲜的地黄干燥而成。所谓熟地是指蒸熟了的地黄制品。二者都还有地黄素,甘露醇,铁,维生素A等营养成分,都能够滋阴生津润燥。生地一般用于滋阴清热凉血润肠。熟地一般用于补血滋阴。对于月经量过多的女性,可以适当的吃点熟地,养血补血。2021-06-07
大生地和小生地区别就是制作方法不同,所以它的功效也有许多不同,生地的主要功效是清热凉血,是直接发出来晾干就可以了,甘寒。而熟地在功能上面较偏向于补精血。2021-06-07
1. 形态大小之分 2. 大生地作用好点,但更易腻胃。小生地作用相对柔和,也更少腻胃(就是对消化不好)。2021-06-07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18 10:26: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生地黄是通过将鲜地黄晒干或者用文火烘培至八成干制成的,这种加工方式使得生地黄比鲜地黄更便于储存。2. 生地黄的颜色通常是棕黑色或灰色,质地皱缩而柔韧。3. 对于肾阴虚的人来说,使用生地黄煮水或煲汤是一种适合的食疗方法,能够起到补肾气的作用。4.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常用药,其中的主要成...

  • 生地和熟地精都是地黄,两者的作用,又有什么区别?生地和熟地其实都是草本地黄的地下块茎,生地主要是烤到80%干左右做成的。煮熟的地面需要和酒一起炖。生磨在酒里炖,直到生磨吸收了所有的酒,然后生磨蒸出来。生地蒸熟后变黑,再晒干,又称熟地。生地的性质与熟地并无太大不同,但其效果却大不相...

  • 1. 实际上,有研究者对桐山解、大生地、干生地等进行了比较。2. 这些都属于地黄的范畴,人们对地黄的认知相对成熟。3. 大生地和小生地有何差异?首先,大生地黄具有较好的清热生津效果。4. 其地黄成分纯净,药效显著,因此价格也相对较高。5. 大生地黄常被用于医学配方,备受推崇,甚至有人不惜重金...

  • 1. 实际上,对于宏猛地区的某些人来说,他们对桐山解、大生地、干生地等进行了比较。2. 这些都属于地黄的范畴,人们对地黄的了解往往局限于帝皇的认知。3. 大生地和小生地作为地黄的两种形态,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4. 大生地,尤其是地黄,具有较好的清热生津效果,因此在药物应用上更为有效。5. ...

  • 所以里面的地黄就不会特别的好。但是有一些土地特别的干净,这个时候就比较的纯粹,里面的地黄就会生长得非常的好。这个时候这样的一些地黄也就被我们叫做大生地里面的地黄。而小生地里面的地黄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小的,并且是由沙土凝聚而成的,对于这样的一些地黄来说,并没有大地黄好。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