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脉诊的重要参考文献:
赵恩俭的《中医脉诊学》,第五版,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深入探讨了中医脉象的理论与实践。(1)金惠铭等编著的《病理生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发布,对于脉象与生理病理过程的关联提供了深入研究。(2)
袁锦楣等撰写的《临床神经免疫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的著作,可能涉及脉象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3)
张钧华等人编写的《临床血流动力学》是1999年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脉象与血液动力学的关系在其中有所阐述。(4)
张翼等人著的《实用血液流变学》,2009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脉象与血液粘度等流动性指标的关联在书中被讨论。(5)
朱大年等人编写的《生理学》第七版,200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发布,脉象在生理学中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6)
陈贤坤在2010年第17期的《中外健康文摘》中,详细研究了月经周期雌激素变化与脉象之间的相关性。(7)
肖进顺的《中医脉学三字决》,第二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出版,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脉象学习工具。(8)
许跃远的《大医脉神》在2010年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可能深入探讨了脉象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艺术。(9)
韩金祥在《健康报 中医周刊》5期中提出,中医研究应关注“气”这一核心概念,以脉象为切入点。(10)
寿小云的《寿氏心理脉学》第一版,199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可能关注脉象与心理健康的关联。(11)
齐向华的《辨证脉学》同样出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一版于2012年发行,强调脉象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12)
2024-05-23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4-08-08 13:31: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这些都为中医理论的起源、经络学说的演变提供了新认识。在文献研究方面,40年来完成1万余种中医文献编目整理,出版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并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

  • 《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

  • 例如一些寸口诊法不能完全鉴别的病症,可以利用遍身诊法辅助诊断。然而现在中医界对其的关注过少,使其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潜在价值。而三部九候寸口诊法一直沿用至今,对其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不但在内外妇儿各科杂病上有所进展,而且在客观化研究上也是有所突破。将来对于脉诊客观性的研究更需进一步完善,才能使我们对脉诊...

  • 《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

  • 把脉诊当作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手法,是我国民间积累下来的不正确的历史成见,这种历史成见对诊断疾病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当这种成见发展到极致的时候,许多人便故弄玄虚,只号脉,根本不详细的收集病人的其他信息,看病全程与病人基本无交互,号完脉就自顾自的开处方,这样看病效果当然不会理想,问诊和...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