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疔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合谷疔的病因病机 5 合谷疔的症状 6 合谷疔的治疗 6.1 内治 6.2 外治 7 关于手足疔疮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合谷疔的穴位 2 古籍中的合谷疔 1 拼音 hé gǔ dīng
2 英文参考 Hegu pustu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gu d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合谷疔(Hegu ding)为病名[1]。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虎口疔[1]。又名合谷疽、丫刺毒、擘蟹毒、拍蟹毒、病蟹叉、手叉发、合谷毒、虎口疽、虎口百丫、虎口、手丫刺、丫叉毒、虎丫毒、丫毒、丫指等[2]。是指生于虎口合谷穴处的疔疮[3]。

4 合谷疔的病因病机 由阳明经湿热凝结,毒聚虎口而发[2]。
5 合谷疔的症状 初起忽发黄色小泡,或结豆粒样硬块,焮赤肿痛,根深坚韧[2]。
6 合谷疔的治疗 6.1 内治 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黄连解毒汤、解毒大青汤;若溃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者,宜服人参清神汤,若出脓之时气虚者,宜服内托安神散[4]。
6.2 外治 外治用烟油膏(旱烟管油)厚敷疔疮四周,留头,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猪胆汁与雄黄、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疮四周;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捣烂用饭和为饼贴之,可拔疔毒;亦可外敷黄连软膏,玉露膏等;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4]。
7 关于手足疔疮 手足疔疮(ding of hand and foot deep rooted sore of hand and foot)是指生于手足部位的疔疮[3]。是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由于发病部位、形态及预后不同,而有多种病名。生于指头顶端者,叫蛇头疔;生于指甲周围者,叫沿爪疔;发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甲后者,叫蛇背疔;生于手指螺纹的,叫螺疔;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一指通肿者,叫泥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者,叫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中心者,叫托盘疔;生在足掌中心者,叫足底疔。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
手足疔疮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2022-10-22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6:34: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合谷穴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明显,是六阳经的代表性原穴,临床多治疗阳经病证,尤以头面五官病、胃肠病、妇科病、肩臂疾病为主[7]。合谷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耳聋,咽喉肿痛,失音,痄腮;咳嗽,发热恶寒,无汗,多汗;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疟疾,便秘;小儿惊风,昏厥,癫狂,痫证,抽搐;滞产,胞衣不下,产后...

  • 赤面疔、白刃疔、黑靥疔、紫靥疔、黄鼓疔、五疔、十三疔、三十六疔、十指疔、疫疔、人中疔、承浆疔、印堂疔、迎香疔、合谷疔、手丫疔、火焰疔、手背疔、虎口疔、指疔、螺疔、沿爪疔、中节疔、足底疔、穿心疔、颊疔、颧疔、鼻疔、镇口疔、反唇疔、髭疔、虎须疔、眉疔、对疔、正对口疔、偏...

  • 又名脱骨疽、脱痈、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2]。是指发生于四肢末端,局部疼痛、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4]。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2]。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

  • 2 概述 羊疔为病名[1]。出《疡医准绳》卷二。形长而白色,有寒热[1]。3 疔疮的治疗 3.1 方药治疗 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黄连解毒汤、解毒大青汤;若溃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者,宜服人参清神汤,若出脓之时气虚者,宜服内托安神散[2]。...

  • 曲池配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昆仑、太溪、阿是穴,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曲池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灵药物反应。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曲...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