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针灸治疗面瘫的制作方法

一般资料 女4名,年龄分别为31、56、60、73岁。男2名,年龄分别为34、61岁。有2名女性为右面瘫,其他病例均为左面瘫。 主要症状: 口歪斜,鼻唇沟变浅,眼睑不能下合,不能皱额、鼓腮、蹙眉,噘嘴,露齿时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细。 治疗方法: 以针灸治疗,并以手法为主,治疗过程中不加用药物或电针。法则:祛风通络。 处方: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或颊承浆。每次选三或四穴。 加减法: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疗效:6例都在一个疗程(10次)达到临床治愈。 鉴别诊断: 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以及后颅窝炎症、肿瘤所致的面神经麻痹等相鉴别。 体会: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炎症所致,如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腮腺炎等。本病发病初期(1周内),炎症尚处于发展阶段,针灸治疗时,宜取穴少,轻 *** ,或等待1周后才开始治疗。本病若病延日久,治疗失当,病情由实转虚,气血不能上灌于阳明,致使面部肌肉失于气血濡养而枯槁萎缩,面部麻木,甚则面肌抽搐,或至口眼歪斜难以恢复。针灸治疗本病是可行有效之法,可广加推行,以造福病患者。
提醒您:针灸治疗面瘫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2022-11-09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8:35: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灸治疗面瘫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选用坚韧的竹扦削制成竹针,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然后,选取足部反射区中的脑、三叉神经、肝、肾、眼、耳区,以及十四经穴中的太冲、太溪、解溪、涌泉等穴位进行针刺。针刺后,再用指腹轻轻揉按穴位,以加强...

  • 1. 一方以白附子、僵参、全蝎等为主要成分,配以生地、赤芍、川芎等草药,水煎后分两次服用,可以每日一剂。2. 秦艽、羌活、防风等药材组成的方剂,同样水煎,配合西药消炎和针灸治疗,对缓解面神经麻痹有一定效果。3. 大豆、独活、白附子与米酒混合煎煮后,早晚各饮用10毫升,有助于面瘫的康复。4....

  •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1. 白附子12克,僵参9克,全蝎6克,生地、赤芍各15克,川芎9克,当归15克,桂枝50克,丝瓜络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2. 秦艽10克,羌活、防风、白芷各9克,地黄10克,当归9克,川芎10克,白附子、全蝎9克。水煎服,日1剂,但同时宜用西药消炎,配合...

  • 2.取巴豆3~5粒研成细沫倒入玻璃瓶内,加入55%的酒精炖热,将劳宫穴(也就是手掌心)放在瓶口上熏1~2小时,每日一次即可。有活血、通络的功效,治疗效果因人而异。3.局部护理:热敷祛风: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瘫侧,每日1/2小时;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

  • 在《杏林集叶》一书中,山东老中医郭永来介绍了治疗面瘫的民间验方。该方以老鹳草为主药,取鲜草二到三两,洗净切碎后水煎至二大碗。患者首先用头煎熏洗,再服二煎。临床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效果显著。需要注意的是,“鹳”字应读作“guàn”,而非“鹤”。老鹳草与老鹤草虽同名,但为不同植物,...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