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付敷贴到人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贴”、“三伏灸”。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病夏治的适应证:类风湿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各种骨关节病、软组织及韧带慢性劳损。
作用机理: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心绞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冻疮等,将这些病机为阳气虚弱而冬天好发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敷贴部位:敷贴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敷贴时机:一般选在农历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共敷贴3次。如果中伏为20天,可间隔10天加贴一次。
三伏天期间的其他时间也可进行贴敷,但每次贴敷应间隔7-10天,每年以贴敷3次为宜。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2-6小时,儿童为0.5-2小时。贴敷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要考虑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如贴敷后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要及时取下。一般连续贴敷3年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操作注意事项: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封闭、低温保存。
6、久病体弱、身体消瘦者,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时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贴敷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禁忌及适用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或加重期间。
2024-08-02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5:05: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三伏贴作为常见的一种外治疗法,根据中医天人合一,冬病夏治的理论,在炎热的三伏天,可以通过贴敷药物及穴位来激发机体的阳气,以发挥温阳散寒、调气行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三伏贴可以贴敷的穴位是比较多的,不同穴位所对应的疾病不一样,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比如对于患有妇科病的女性,三伏...

  • 贴敷方法如下:选取前胸后背相应的穴位,用生姜擦红穴位或用梅花针等点刺穴位后将调好的药物贴敷在穴位上,胶布固定,根据每个医院的要求,保留2-24小时后揭除即可,中伏、末伏在再贴第二次、第三次。一般要求至少坚持三年,三年症状改善不明显即认为无效,若有效一般建议继续贴敷,进一步改善症状。一般...

  • 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冬季因为...

  • 包括“穴位贴敷”、“艾灸”、“火龙灸”、“督灸”、“毫针”、“拔罐”、“理疗”、“药物”等多种方法,其中“穴位贴敷”(三伏贴)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除了在医院贴伏贴等一些传统疗法以外,也有一些冬病夏治的居家自疗法既与伏贴疗效相当又简便易学方便操作。煲汤理疗虚寒型腹泻 虚寒性腹泻病...

  • 在治疗方法上,冬病夏治包括针灸、擦浴、拔火罐等多种疗法,其中穴位贴敷最为常用。下面介绍几种贴敷验方:1. 哮喘患者 用白芥子、苏子等药研成细末,加生姜汁调成膏状,贴在背部特定穴位上,用胶布固定,约3~6小时后去掉。在三伏天共贴3次。2. “老寒腿”患者 用川乌等中药研为细末,垫在...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