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怎样定义阴和阳?

  中医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运用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2006-07-19
如何理解中医的三阴三阳

2021-02-11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4:45: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阴和阳,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代表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阴通常与静止、内向、下降、寒冷、晦暗相关;而阳则与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相关。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键。阳气是人体的生命力,与健康密切相关。如果阳气不足,即为阳虚。阳虚的主要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唇...

  • 在中医理论里,阴阳各自可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太阳、阳明、少阳 。以人体经络为例,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等属太阴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等属少阴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等属厥阴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属太阳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属阳明...

  • 阴阳是中医学术语,用以描述宇宙间相对对立和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在中医学中,阴阳的概念广泛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1. 阴阳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基本对立面,如日与夜、月明与月暗、暖与寒、动与静等。阳性通常与动态、外向、温热、光明和活跃等特性相关联,而阴性则...

  • 在中医理论中,表里、寒热、虚实是疾病过程中的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概括这些现象。表证、热证、实证归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则归于阴证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阴证表现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体疲倦,四肢冰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软...

  • 1、阴阳是一对对立的概念:阴阳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两个相对立的方面。在中医中,阴和阳并不是单纯地指代"阴柔"与"阳刚"这样的二元对立概念,而是指生命活动中的相反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有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才能维持体内生理功能的正常。2、阴 有相对性:在阴阳...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