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各种穴位位置、作用及功能主治 详解人体409穴位名 附高清图

人体共有409个穴位,包括830个穴位点,这些穴位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刺激,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穴位分布于十二正经两侧、任督脉单穴以及经外穴等,具体数目详见下文。

手部穴位包括手三阴经(心经、心包经、肺经)和手三阳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每个经脉的穴位数量不尽相同。例如,心经有9个穴位,小肠经有19个穴位。

脚部穴位则包括足三阳经(胃经、膀胱经、胆经)和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每个经脉的穴位数量也不相同。例如,胃经有45个穴位,肾经有27个穴位。

具体穴位介绍如下:

印堂穴位于两眉中间,按压有酸胀感,用于缓解头痛、目眩、鼻炎等症状。

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开五分,按压有胀感,用于预防感冒和鼻塞。

水沟穴位于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用于治疗小儿惊风、中风、急性腰扭伤等症状。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用于治疗眼疾。

攒竹穴位于眉头,用于治疗头痛、目眩等症状。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按压有微胀感,用于治疗健忘失眠、头痛等症状。

风池穴位于颈项后枕骨下,按压有酸胀微痛感,用于治疗颈项强痛、头痛等症状。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按压有酸胀感,用于治疗头痛、偏头痛等症状。

膻中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按压有微胀感,用于治疗心悸气短、失眠等症状。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按压有胀麻感,用于治疗胃痛、腹泻等症状。

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开两寸,按压有沉胀感,用于治疗腹痛、腹泻等症状。

气海穴位于肚脐下1.5寸,按压有沉胀感并向下腹发散,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腹泻等症状。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3寸,按压有酸痛感,用于治疗腰膝酸软、腹泻等症状。

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按压有酸胀感,用于治疗心慌心悸等症状。

肝俞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按压有酸胀感,用于治疗肝郁气滞等症状。

脾俞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按压有酸胀微痛感,用于治疗胃痛等症状。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按压有酸痛感,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等症状。

曲池穴位于曲肘成90°,按压有酸胀感,用于治疗高血压、手臂疼痛等症状。

内关穴位于掌横纹上两寸,按压有酸胀感,用于治疗失眠心烦等症状。

外关穴位于腕背横纹上两寸,按压有酸胀感,用于治疗偏头痛等症状。

合谷穴位于拇、食指掌骨之中点,按压有酸胀麻痛感,用于治疗牙痛、头痛等症状。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按压有酸胀麻感,用于治疗胃痛、失眠等症状。

阳陵泉穴位于膝外侧下方,按压有酸胀微痛感,用于治疗胆囊炎等症状。

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正中线处,按压有酸麻胀感,用于治疗腰背疼痛等症状。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线,按压有酸麻微痛感,用于治疗小腿转筋等症状。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直上三寸,按压有酸胀麻感,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等症状。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按压有胀痛感,用于治疗失眠等症状。

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生命活动。头部、骨骼、皮肤、内脏等都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系统则连接着各个器官,共同发挥着调节和保护作用。2024-09-30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3:21: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常按以下六大穴位,轻松缓解身体不适:1. 治休克掐压人中穴: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等情况下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

  • 背部穴位与功能主治肺俞,调养肺气,抵御外邪;至阳,强健脊柱,舒缓背痛。上肢穴位与功能主治合谷,强壮手部力量,缓解头痛;少商,清肺止咳,治疗感冒。腿部正面穴位与功能主治足三里,增强免疫力,调理肠胃;太溪,滋养肾气,缓解疲劳。腿部穴位与功能主治三阴交,女性生殖健康,舒缓经痛;涌泉,强肾固本,助眠...

  • 风府穴位于后发际中央直上一横指处,具有祛风作用,主治发热、鼻塞、咽喉肿痛等症状。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可以激发人体抵抗力,适用于治疗热病、咳嗽等病症。人中穴位于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主治中风、昏迷等病症。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开五分,鼻唇沟内方,适用于治疗鼻炎、口眼歪斜等症状。这些穴...

  • 11. 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具有壮阳、培元固本、强壮腰脊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肾虚腰痛、型手脊疼痛、精亏脑鸣、阳痿、闭经、尿频、腹泻、肢冷等症状,有补阳的作用。局部按压会有胀感。12. 六华灸穴:位置及主治未提供,需要补充相关信息。13. 神道穴:位置及主治未提供,需要补充相关信息。1...

  • 关元穴则具备培根固元、培肾壮阳、调经固冲和清热利湿等功效。它被认为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的重要穴位,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并主治各种虚损疾病,有助于增强全身的气力。中脘穴的功效主要集中在调脾胃和降逆化滞上。此穴具有调胃和中、补需益气、纳谷化湿以及降逆止呕的作用...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