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在中医怎么解释

1、痰湿困脾型。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表现为胸闷、纳呆、大便不爽、痰多泛呕、口中粘腻、身重嗜睡、舌苔白腻、脉濡缓,治疗原则为燥湿健脾豁痰开窍,2、脾气不足型。多见于病后或高龄之人,表现为神疲乏力、腹胀食少、食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治疗原则为益气健脾,3、肝郁脾虚型。患者长期忧愁思虑、精神萎靡不振、头昏欲睡多梦、时有两胁不适、纳呆食少、大便不利或腹痛泻泄、舌苔薄白或稍腻、脉弦细或涩,治疗原则为舒肝健脾开窍,4、气血两虚型。患者面色萎黄无华或淡白、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心悸多梦、气短懒言、自汗、头晕目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疗原则为益气养血醒脾开窍,5、湿浊蒙蔽型。患者头重如裹、口干黏不思饮水、胸闷不饥、二便不利、舌苔厚腻。《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头为诸阳之会,若被湿浊蒙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困倦嗜睡。治疗原则为芳香化浊醒脾开窍。

1、痰湿困脾型。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表现为胸闷、纳呆、大便不爽、痰多泛呕、口中粘腻、身重嗜睡、舌苔白腻、脉濡缓,治疗原则为燥湿健脾豁痰开窍,2、脾气不足型。多见于病后或高龄之人,表现为神疲乏力、腹胀食少、食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治疗原则为益气健脾,3、肝郁脾虚型。患者长期忧愁思虑、精神萎靡不振、头昏欲睡多梦、时有两胁不适、纳呆食少、大便不利或腹痛泻泄、舌苔薄白或稍腻、脉弦细或涩,治疗原则为舒肝健脾开窍,4、气血两虚型。患者面色萎黄无华或淡白、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心悸多梦、气短懒言、自汗、头晕目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疗原则为益气养血醒脾开窍,5、湿浊蒙蔽型。患者头重如裹、口干黏不思饮水、胸闷不饥、二便不利、舌苔厚腻。《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头为诸阳之会,若被湿浊蒙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困倦嗜睡。治疗原则为芳香化浊醒脾开窍。
2022-07-21
发作性睡病典型的表现主要有:

白天有睡眠发作,梦多,幻觉,有睡眠麻痹(患者常在入睡或醒后出现意识清楚但是无法活动、说话),有猝倒(欢笑、害怕、 焦虑等情绪激动时,会出现突然跌倒、跪下、肢体软弱无力),入睡时间快,这是发作性睡病的表现!

发作性睡病的病因西医尚不明确,可能跟情绪,心理等因素有关。中医讲脾困人则困。脾气不足,清阳不升。所以出现嗜睡。目前发作性睡病尚属于疑难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现代医学尚无治疗这种情况的特效疗法,主要是精神类的 对症治疗,如 类,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大,比如成瘾性,刺激大脑,伤及脾胃。建议用“醒脾开窍汤”加减治疗,

另外药物治疗的同时,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保持科学体重。作息时间规律,中午安排短时间的休息,以20--30分钟为好。不要熬夜。多吃蛋白类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或者豆制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不要多吃甜食,另外饮食上禁食油腻,辛辣制品。这样可以更好的改善嗜睡的症状。

最后,祝早日恢复健康。2021-12-05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3:02: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2.1 脾虚湿困,常见症状包括昏昏欲睡、身体沉重嗜睡、四肢乏力、头昏倦怠、饭后易睡、体型偏胖等。治疗原则为燥湿醒脾,化痰开窍,推荐方剂为藿朴夏苓汤和二陈汤加减。2.2 肝胆实热,表现为精神恍惚、常欲睡卧、大笑猝倒、夜间多梦、噩梦纷纭、惊恐易醒,伴有胸胁胀痛、口苦胸闷等症状。治疗原则为清胆...

  • 嗜睡症与发作性睡病在中医的病因分析上基本相似,两者往往都源于中气不畅,这里的中气主要指的是脾胃之气。中医有言,“脾困人则困”,意味着脾胃功能的弱化往往会导致嗜睡。此外,阴阳理论在中医病症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阳气不足,阴气过剩时,会导致人体陷入嗜睡状态。《灵枢.寒热病》中提到:“阳气盛...

  • 发作性睡病是指各种原因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的一种以嗜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原因有头颅外伤、颅内感染、肿瘤等。主要表现为不能控制的嗜睡现象、突然摔倒、产生幻觉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由脾胃不足、阳气虚弱导致,阳气不足不能上达大脑,元神失养,从而出现嗜睡症状,多伴有乏力、头晕、肢冷等...

  • 3. 阴阳升降失常,特别是阴盛阳虚,会导致睡眠增多。阴盛意味着静态增强,而阳虚则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4. 中医认为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与发作性睡病有关。心主神明,心阳不足则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睡眠。5. 脾肾两脏相互影响,脾肾虚弱会导致湿浊痰饮内生,影响清阳的运行,进而影响睡眠...

  •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为白天嗜睡、猝倒、睡眠瘫痪、睡眠幻觉,并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因该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故治疗多为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发作性睡病在中医上述多寐、嗜卧、嗜睡范畴。医家多从五脏六腑及阴阳入手,《灵枢·寒热病》中云:“阳气盛则瞠目,阴气盛则瞑目。”《...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