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病候的病机病理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经脉之病,皆有虚实”,还说:“经络支节,各生虚实”,“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说明经络的病候除了经络本身的虚实变化外,必然累及四肢百骸、皮肉筋骨、五官七窍、脏腑器官等等,从而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所以不论经络的脉气变动或是其所生之病,其结果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从而出现虚实的病理变化。经络的实证,多由经脉之中为某种致病因素所激惹或壅阻导致气血运行不能通畅,即所谓经气壅滞。例如:外感六淫之邪,袭人经络;内因七情之郁,气滞脉闭;或者风痰人络、瘀血凝阻,以及经气厥逆等,皆可影响气血的畅通,发生各种经络实证的病态。经络的虚证,多为经气虚陷,气血不足而成。其原因有:由某一脏腑和经脉本身的元气不足,阳气虚陷而致;也可因全身性的气血不足,阳气虚弱而引起。经络的虚实病理变化,如为单纯的经络病,在实证时沿经脉所过处会出现肿或痛的症状,就是所谓“血伤为肿”、“气伤为痛”;如果邪壅化热,还兼有灼热的现象。虚证由于气血不足,濡润不周,往往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甚至枯痿的症状。这就是因为营卫衰枯,“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但是,在临床上有时虚证也可由实证转化而来,如痹久成痿,常见筋肉削瘦,肢体痿废,就是此例。经络中阴阳二气也可有偏亢或偏衰的病理变化。阳亢的结果,沿经络所过处就会发热;阴盛而阳衰,则经络分布所及处会感觉僵硬发冷,甚或寒栗。阳虚而水湿之气失于布化,则又会发生冷肿的现象。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所以经络的病候,实际上离不开脏腑器官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功能变异的症状。同时,由于经络的分布错综复杂,有的联络一脏一腑,有的联络数脏数腑,有的经络交会关系少,有的经络交会关系多,加之脏腑经络之间阴阳表里、生克制化等各方面的生理病理影响,故十二经脉的病候,实际上是多脏腑器官病变的证候群,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辨证时必须作具体的分析。此外,有些证候虽然相同,但由于隶属的经脉不同,病理传变的结果也不相同,临床上必须加以辨析。例如膀胱经病可有腰痛,肝经病也见有腰痛,虽属同一腰痛的症状,但膀胱经的腰痛因由脉气厥逆,气血不通,脉道壅塞而致,属实证,所以疼痛如折断腰脊,不能转侧;而肝经的腰痛,则为肝病不能淫气于筋,腰部的筋肉,缺少阳气温养,故而拘急板滞,不能俯仰,有论著如“张弓弩弦”的样子。再如肺经和肾经同有喘证,可是肺经的喘乃是经气厥逆,肺气壅阻而成,所以其症是“膨膨喘满”;而肾经的喘则是肾虚不能纳摄肺气而致,故多为逆气而喘。临床上必结合脏腑的特性和病理关系,全面考虑,细加研究。

2016-06-02
mcxzy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1:08: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你应该看图,这样你就明白了。人身体上一共有十二条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它们的走向按照中医的术语你也不明白。你看看人体经脉图就明白了。你把...

  • 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和孙络,它们分别强化经脉间的沟通、调节,以及直接向全身组织输送气血津液。经别和经筋在功能上类似于正经,补充正经的不足。经络病机涉及气血运行异常和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经络作为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其病变可影响到脏腑,反之亦然。经络病候表现出的特定症状,如头痛部位,可以揭示出所...

  • 3、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4、奇经八穴病候,十五络脉病候,这是针灸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5、方法将舌下络脉按正常、粗张、曲张、瘀丝或瘀点进行分类。6、“久病入络”是络病的主要病机,“络脉阻滞”是络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7、络穴是指络脉从本...

  • 上焦在膈之上,包括心肺。膈下和脐上是中间病灶,包括脾和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三焦的具体功能为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元气是组织气化活动的原动力,而三焦通行元气又关系到全身气化功能的正常运行);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通路。三焦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气的运化以及水液的运化。

  •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