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湿气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症状?该怎么治疗

湿气是体内水液代谢不良的产物,湿气的来源有外湿和内湿之分,主要区别是:

一、外湿,因为久居湿地,比如居住水乡、沿海地带的渔民,环境潮湿或淋雨涉水,外湿入浸。夏天空调,冬天暖气,室内外温差大,皮肤表面汗液不能像平常一样宣发出来,湿郁肌表而后入浸体内。

二、内湿,与脾虚关系密切,由于贪凉饮冷导致脾胃受伤,脾不运化,聚而成湿,寒湿浸脾,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及酗酒导致胃无法腐熟、消化,脾无法运化,代谢废物无法排泄,致湿久化热。过于劳倦、耗气导致气虚,体内废物代谢不出去而形成湿气,活动少,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湿气内生。2022-09-09
湿为六气之一,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在自然界是六种自然现象、在人体是气化的六种状态。

湿气等六气年年往复更替,共同维系着自然界的气候平衡。当六气失衡,过盛之气中伤人体,就导致人体受邪,发生种种疾病,比如伤湿,则发生湿邪所致的一系列病证。六气致病可单见或兼见,比如被风邪、湿邪所伤,就是风湿。

天地大天地,人体小天地,在人体内,同样蕴含着六气,人体六气也是互相转化制衡的,六气平和人体就健康,六气乖戾则疾病发生。比如人体内部的湿气过盛则成为湿邪(内湿)、风气过盛则成为风邪……同理,内邪亦可单见或兼见。

同时,内邪外邪也可单见或数种兼见。

湿气是怎么形成的?

1、人体的湿气来自体内的水谷、津液。脾主健运燥湿,在脾的功能作用下,水谷津液蒸腾合化为精微的真气,与先天真气一道濡养人体、维持生命;三焦主通调水道,多余的水分会在三焦的功能作用下分道排泄……这些与水湿相关的功能如果不正常了,就会导致水湿的代谢异常,导致津液枯竭或水湿停留,后者就是湿气代谢异常所致的湿邪了。

2、自然界的水湿之气广泛存在,如果风餐露宿、或者淋浴、湿水等,都可能被湿气所伤,则为外邪(外湿)伤人。

容易与湿邪一同伤人致病的有风邪和热邪,而湿邪是人体最容易感伤的病邪之一,由湿生为热、化为痰的现象也很多。2011-05-12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8:32: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中医学中,湿气是一种致病因素,它是人体内部体液的一种异常状态。湿气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身体本身的代谢产物。外部环境中空气的湿度高、环境潮湿、气候潮湿等因素都会导致湿气的产生。内部身体代谢产物包括过多的湿热、痰湿、血液循环不畅等因素,这些都会导致湿气的凝聚。湿气的产生会导致身体内部...

  • 湿气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是代谢废物的堆积。脾主运化,其功能正常时,能够将摄入的食物大部分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减少痰湿的产生。反之,若脾胃功能不佳,食物便无法被充分吸收利用,导致痰湿的形成。油腻食物由于难以消化,对于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食用后容易生成痰湿。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

  • 1. 中医学将湿气视为一种引发疾病的因素,这种因素与人体内的液体平衡失调有关。2. 湿气的来源既包括外部环境,如潮湿的气候和空气湿度,也包括内部身体的代谢产物,如湿热和痰湿。3. 湿气积聚在体内可能导致各种不适症状,如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和口干舌燥等。4. 湿气过重还可能引...

  • 脾虚: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停聚体内,形成湿气重的现象。脾虚可能由长期劳累、饮食不当、情绪压力等多种因素引起。其他健康因素:包括肝气郁结、肾阳虚、体质失衡、遗传因素、服用某些药物等,都可能影响身体的水液代谢,导致湿气积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情绪波动大、压力大...

  • 湿气属于中医中的一种理论,当患者出现食欲减退,头昏乏力,舌苔黄腻,关节肿胀,身体虚胖等情况时可能是由于身体湿气旺盛所造成的一种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治疗。当患者出现湿气时,会相对出现食欲下降,身体乏力,头晕目眩等现象。患者一般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也可...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