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把脉的,怎样知道病情的?

一.脉动形成的机理:

气为橐龠,血如波澜,血在气的鼓动下形成经脉搏动,脉动受人体阴阳盛衰、气血变化的影响.体察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测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和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状态.

二.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能直接反映人体气血的盈亏与运行的畅滞,许多疾病对气血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因而产生各种相应的脉象.

三.寸口脉三关的划分及分主脏腑:

全息论已论证了生命体的局部反映整体信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全息论的体现.”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整体上各部分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在整体上或其它”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相同.即身上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一个全身的缩影,其穴位分布都是按相同的规律排列的,都可反映出全身的信息,例如耳针的运用,足底穴位按摩等均得到印证.寸口脉作为一个”全息元”,作为全身经脉中的一个独立部分也正是合乎了全息律.而脏腑所处的三焦位置及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决定它们在寸口脉分布的重要依据.根据”全息律”信息分布规律及其中医象脏学说的理论,作为判断寸口脉分三关候五脏的依据是客观实在而可信的.2008-09-20
中医把脉属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诊,又称为号脉。目前最常用的把脉方法是寸口脉诊,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以对应相应的脏腑,其中左寸候心,关候肝,尺候肾;右寸候肺,关候脾,尺候肾;左尺以肾水为主,右尺以命门为主。
患者保持合适 ,医者在安静的环境下通过示、中、环三指运用浮取、中取、沉取三个不同程度的指力细细揣摸按压患者腕部桡动脉,配合医者的呼吸次数观察脉动次数、脉形变化以辅助辨证论治和脏腑病情诊断。中医把脉仅是四诊中的一诊,仍需要联合其他诊断方式以明确诊断。2020-12-02
脉搏的强弱和一定时间的次数2008-09-20
望闻切问2008-09-20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8 18:40: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通过这些脉象,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比如,左寸脉沉短无力,说明心脉不足,可能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等症状。左尺脉见沉数,则说明肾与膀胱有热,可能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等症状。另外,脉象的长短、有力无力也需综合考虑。长脉代表有余,短脉代表不足...

  • 中医把脉主要采用寸口诊脉法。患者需将手臂置于脉诊垫上,使寸口处充分暴露。医生的中指置于掌后高骨内侧的关脉位置,食指则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在关后的尺脉位置,三指呈弓形,用指腹触按。注意,布指的疏密需与患者手臂的长度相匹配。在具体操作中,医生会运用举、按、寻、总按和单诊等手...

  • 中医诊脉,通过手指在患者手腕脉搏处感知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医生则运用轻、中、重三种力量,以此辨别脉象的不同。中医脉诊源远流长,早在扁鹊时代便已采用,古代《内经》中记载了21种脉象,经过历代发展,现已记录30余种。历代医家高度重视脉诊,将其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用来识别病因、分析...

  • 1、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

  • 中医把脉时会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正常脉象应该是呼吸四次跳动四次,寸、关、尺三部位都有脉搏,脉象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的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脉搏表浅,主病表证,浮而有力为表...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