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的概况

老中医 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活到老,学到老,治病救人到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名老中医的一生也就是勤奋读书与认真临证的一生。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医事业,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治病救人到老。钟文华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中医生涯,基本上是“日理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子时。”也正是凭着几十年来刻苦钻研中医典籍和认真临证处方用药所下的功夫,他们才得以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里游刃有余。即便如此,到了晚年许多名老中医仍然觉得自己学得不够,表示还要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中: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传承中医不少名老中医如朱志平、王成铭、孙竹春、汤广海、钟文华等都曾致力于中医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医人才。许多名老中医都纷纷著书立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临证经验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传给后学。关幼波就曾说:“我以为我应当是祖国医学历史中的接力赛跑队员,继承了古人的遗产,又传下去。”赵炳南老先生也表示自己的经验不带走,要把点滴经验和体会都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传给青年一代,绝不带进坟墓。名老中医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传承中医的精神令后学感佩!医:大医精诚,以德统才,德艺双馨作为医生,不仅对医术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精诚大医。在这方面,名老中医堪称后学典范。现上海锦医堂中医馆的钟文华主任就曾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医生要赤诚地对待病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急其痛苦,急其困难,急其危亡;想其医治,想其速愈,想其安全。王成铭也曾指出:“为病人服务要全心全意。这并非粉饰之词,更非政治口号,而是必须毕生身体力行的医德。否则,不败于医之技,而将败于医之德。”这就是老中医:务实求真,不务虚名;活到老,学到老;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以德统才,德艺双馨。作为后学,惟有加倍努力,希冀有朝一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2016-05-10
mcxzy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4-08 11:32: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朴鸿飞,出身于中医世家,身负国家级名老中医的传承重任。他的职业生涯中,屡获殊荣,其中包括六项进步奖和一项发明专利,彰显了他的专业实力和创新能力。他在皮肤科领域贡献显著,担任了《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中医皮肤病治疗学》和《皮肤病中医特色治疗》等多种专业杂志的编委,这体现了他在学术界...

  • 郑伟达,生长于中医世家,是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郑孙谋教授和中医药事业先驱吕炳奎先生的关门弟子。他秉持家族的医学传统,自幼浸润在济世救人的理念中,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超过三十年的医疗实践中,郑伟达教授强调整体治疗和辩证论治,对包括肿瘤、肝硬化、风湿病、前列腺病、冠心病等复杂疾病有独到见...

  • 张天秀,出生于1938年,重庆市人,是中国中医界的一位杰出女性。她在1963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随后投身于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开始了她的临床和科研生涯。在文仲宣等名老中医的指导下,她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1973年,张天秀转至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她的工作范围扩展到了教学、...

  • 林万硕,男,是一位在中国中医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专家。他现任北京金匮中医研究院的院长,其学术生涯始于北京光明中医学院,之后在著名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和美国森塔那瑞大学深造,获取了硕士学位。他的学术之路充满了勤奋与探索,得益于众多中医大师的教导,如泰斗吕炳奎和关幼坡等,他们的悉心指导为他的理论...

  • 郑伟达,出生于中医世家,是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郑孙谋教授、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奠基人、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的关门弟子。在三十多年医疗实践中,郑伟达教授注重整体治疗,讲究辩证论治,对肿瘤、肝硬化、风湿病、前列腺病、冠心病等疑难杂病颇有研究,尤其擅长于肿瘤的中医防治,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抗癌”的...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