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历年试题56-2020天津医疗卫生

1. 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中医基础理论》
A.春夏重在保养阳气
B.秋冬重在保养阴气
C.保养阳气的重要性
D.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2. 在胸部,任脉旁边4寸的经脉是()《针灸学》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3.大肠募穴位于()《针灸学》
A.手阳明大肠经上
B.足阳明胃经上
C.足少阴肾经上
D.距前正中线4寸
4. 在八脉交会穴中,通冲脉的是()《针灸学》
A.列缺
B.公孙
C.内关
D.商丘
5. 拔罐时若需留罐,其留罐的时间一般为()《针灸学》
A.5-10分钟
B.10-15分钟
C.15-20分钟
D.20-25分钟
6. 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针灸学》
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 参 与解析 】
1.【参 】D。解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述的是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乃是前贤医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方法。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从阴阳互根理论上阐发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2.【参 】A。解析:循行于胸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其中足太阴脾经在任脉旁边4寸。
3.【参 】B。解析:大肠募穴是天枢穴,天枢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4.【参 】B。解析:冲脉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其经脉起于关元,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关元而相互交通。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5.【参 】B。解析:留罐时间根据病情、部位决定。一般留罐10―15分钟,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泡。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会起泡,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6.【参 】A。解析: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经络系统组成:皮部—经络—脏腑。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2022-10-01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5:29: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参 】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方剂学-第二十章、驱虫剂的知识点。(2)肥儿丸的配伍特点是杀虫消食并举,旨在健脾除疳(E对)。肥儿丸为治疗小儿虫疳之常用方。以面黄体瘦,肚腹胀大,发热口臭为辨证要点。故本题选E。2.【参 】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方剂学-第二十章、驱虫...

  • 1.【参 】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内科学-第六章-肾系病证-水肿的知识点。(2) 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脏腑亏损引起。属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病在脾、肾,一般病程较长。2.【参 】C。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内科学-第六章-肾系病证-水肿的知识点。(2)...

  • (4)子宫增大:早孕40多天,能扪及子宫增大变软,且子宫颈紫蓝色质软。非孕时的子宫容量是5ml,至妊娠足月约为5000ml,增加1000倍。子宫重量,非孕时约50g,至足月妊娠约为1000g,增加20倍。(5)乳房变化:早期开始增大、发胀。乳头增大变黑,易勃起。乳晕变大变黑,周有散在褐色小结节状隆起。妊...

  • D项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本品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暑天感受风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腹痛吐泻,苔腻者,可收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之功。因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

  • 执业医师考试过程中,中医内科学所占分值较高,肺痨又是比较重要的且有特色的一个疾病,考察的概率也比较多。所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肺痨的知识点。一、基本概念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主要临床特点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二、肺痨病机 病机关键是痨虫蚀肺。正虚是发病的基础...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