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功效分类

  一、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附药:紫苏梗)、生姜(附药:生姜皮、生姜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附药:葛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  (二)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三)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  (四)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五)清虚热药  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三、泻下药  (一)攻下药  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  (二)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药  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  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二)祛风湿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水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  (二)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木通(附药:关木通、川木通)、通草、瞿麦、扁蓄、地肤子、海金沙(附药:海金沙藤)、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  (三)利湿退黄药  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七、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附药:八角茴香)、丁香(附药:母丁香)、高良姜(红豆蔻)、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  八、理气药  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附药:枳壳)、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  八、理气药  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附药:枳壳)、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  九、消食药  山楂、神曲、麦芽、稻芽(附药:谷芽)、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隔山消、阿魏  十、驱虫药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  十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小蓟、大蓟、地榆、槐花(附药:槐角)、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  化瘀止血药  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  收敛止血药  白芨、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温经止血药  艾叶、炮姜、灶心土  十二、活血化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夏天无、枫香脂  (二)活血调经药  丹参、红花(附药:番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藤、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  (三)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  (四)破血消症药  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附药:水半夏)、天南星(附药:胆南星)、禹白附(附药:关白附)白芥子、皂英(附药:皂角刺)、旋覆花(附药:金沸草)、白前、猫爪草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浙贝母、瓜萎、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附药:甜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玲、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附药:银杏叶)、矮地茶、洋金花、华山参、罗汉果、满山红、胡颓子叶  十四、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朱砂、磁石、龙骨(附药:龙齿)、琥珀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柏子仁、灵芝、缬草、首乌藤、合欢皮(附药:合欢花)、远志  十五、平肝息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紫贝齿、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生铁落  (二)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附药:山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附药:密环菌)、地龙、全蝎、蜈蚣、僵蚕(附药:僵蛹、雄蚕蛾)  十六、开窍药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  十七、补虚药  补气药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  补阳药  鹿茸(附药: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附药:脐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虫夏草、胡芦巴、韭菜子、阳起石、海狗肾(附药:黄狗肾)、海马、哈蟆油、羊红膻  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楮实子  补阴药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明党参、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鳖甲  十八、收涩药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浮小麦(附药:小麦)、糯稻根须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附药: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荷梗)、芡实、刺猬皮、椿皮、鸡冠花  十九、涌吐药  常山、瓜蒂、胆矾  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  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附药:蟾皮)、樟脑、木鳖子、土荆皮、蜂房、大蒜  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2018-09-03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4-07-07 06:31: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功效是药物的具体疗效作用。按功效,中药分为清热药、散寒药、补益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芳香化湿药、消食药、行气药、泻下药、驱虫药、开窍药、镇惊解痉药、安神药、利水药渗湿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收涩药、外用药等20余类。

  • 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性能是药物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用它来...

  • 中药材大体上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石类等,各类特点简述如下: ● 植物类 本类中药材所占比例最高,临床应用最广,一般是取药用植物的全草、叶枝 、 花朵、果实、种子、根茎、树皮等。这类药物品种极多,例如:黄耆、石斛、 麦门冬、杏仁、陈皮、莲子、柴胡、当归等,用途相当广泛,是中医药方...

  • 第一类:补益类的中药。例如黄耆、人参、山药、大枣、当归、何首乌、枸杞子等等,这一类中药是华人最熟悉也是最喜爱的中药,问题是:如果平时没有“虚虚”的感觉,如:头晕、容易疲倦、腰酸、脉弱等“虚证”情形,并不适合常吃补药,以免血压上升、睡不著、口乾舌燥等“补得过头”后后遗症出现。第...

  • 1. 行气药: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沉香、腹皮、香附、乌药、降香、佛手。2. 补气药:人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大枣、甘草、黄精。3. 温阳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鹿角霜。4. 补血药:当归、白芍、阿胶、熟地、首乌、鸡血藤。5. 清热药:二花、连翘、公英、鱼腥草、重楼、...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