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及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与化学药品分析有什么不同

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最后基本就是几类:黄酮、生物碱、萜类、甾类、有机酸醌类等。这些代谢产物,通常被认为寻找新药的一个方向。青蒿素就是这样找来的。但是这样去分析化学成分,真能找到更多的新药吗?我看未必。因为按照西药新药的研究逻辑,是要作用于靶点的,否则,即使体外有活性,体内也不一定有。

题主不是这个专业的人,问的问题确实不是问题。

现在中药绝大部分已经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化学成分分析,数据库中去查查,你知道的所有中药都基本有化学成分分析报道,并且都有活性研究。

中药做双盲?去理解下什么是双盲?在何种情况下做双盲吧!双盲不是什么好东西。美国新出来的 神药帕西罗伟,就是做了双盲的,拜登停药就复阳了。

中医的理论就不适合进行这样的实验,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涂呦呦团队当年研发“青蒿素”过程就是通过对中药大规模的试验分析,他们首先在中医典籍中查到数百种“治疗疟疾方剂”,最后在葛洪的一个方剂中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这里先说一说为啥要寻找新的抗疟疾药,是因为特效药奎宁失效了,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而中医药不产生抗药性,但是,青蒿素用于治疟疾以后很可能产生抗药性(现在人们不承认),中医是一人一病一方,是不适合“药物分析和双盲试验”的,因为中医是讲究的是人病共治,讲的是一个调理,中医的阴阳其实就是一个平衡,用药也是如此,你单纯的用一种 攻击敌人,敌人穿上专门对付你的防弹衣你就没辙了,因此对中药进行上述实验不能证明中药的有效性。最后重复一点儿,中医是人病共治,一人一病一方,中药方剂中的成分有治病的,有救人(调理身体)的,有抑制毒副作用的(是药三分毒),祖国医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要先跪下来学,先继承然后再去感悟,创新,不要连弄懂还没有那,就去搞所谓的创新,丢了西瓜捡芝麻。

其实这个问题,国内早在50年代就对中医进行了化学分析,每一种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在493种中药中,有5200多个化学成分,涉及有效成分是黄酮类,皂苷类、酚酸、萜类、生物硷、蒽醌类、及其它苷类。没有那一种药的有效化学成分来治疗那一种病。而中药方剂是多种药组合发挥的作用,不能从单一的药化中体现出来。目前我国在中药化学硏究中存在着四个误区,一,化学活性成分硏究很少。二,活性成分硏究的方法不对。三,很少尊重传统的经验。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使硏究工作处于纸面,很少用于临床。这么多年就出了一个屠呦呦的青蒿素。其实日本先于我国对中医做了大量化学提取和硏究。结论是中药只能在辨症论治中使用饮片最有效。我国经过六十多年的硏究也证实了这个论点。2022-11-08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3:40: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药制剂的一般程序分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六个程序。审方审方系指药房审方人员审查医师为患者开写的处方。合格的处方经审方人签字后即可交计价员计价收费对于有疑问或不合格的处方,应即与处方医师联系,问明原因,协商处理,决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 中药制剂的一般程序如下:1、取样:均匀、合理、代表性;按规定方法取样。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如下:1、中药制剂中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有效成分的难确定性。中药药效的发挥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从整体上来控制中药的质量中医临床用药一般由几味或几十味组成的复方,单味药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混...

  • 应该包括:取样,称量,分析检测,记录,出具检测报告,留样。

  • 题主是否想询问“中药制剂分析的任务是什么”?药材鉴定、成分分析。1、药材鉴定:对采集的药材进行科学的鉴定,确认其物种、品质和纯度,以确保制剂的质量和功效。2、成分分析:通过化学分析技术,对中药制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如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等。

  • 生物药物的定义、特点、分析程序。生物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与安全性检查。含量测定方法(理化、生化、生物检定等)。第八章 药物制剂分析 药物制剂的种类、分析特点。片剂、注射剂、复方制剂等的分析方法(常规检查、含量测定等)。第九章 中药及中药制剂分析 分析特点、基本程序。鉴别方法(性状、显微、...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