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这个网上有,看这里
  

  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

  (1) 方寸匕

  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 钱 匕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 刀 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 一字

  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 鸡子黄大

  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 枚

  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 握、把

  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 束

  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 片

  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 盏、杯、碗、盅

  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

  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2008-08-06
了解2008-08-16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8:30: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古代,中药计量单位通常是以厘、分、钱、两、斤来计算,1厘等于0.03克,1分等于0.3克,1钱等于3克,1两等于30克,1斤等于500克。而在现代,这些计量单位的换算基本保持一致,1厘等于0.05克,1分等于0.5克,1钱等于5克,1两等于50克,1斤等于500克。不过,在一些地方,中药计量可能会采用...

  • 1 斤(市斤)= 16 两 1 两 = 10 钱 1 钱 = 10 分(古时候的“分”字,不同于现代的分数意义)1 分 = 10 厘 对于您提到的“卜”和“一小”“一刃”,这些是古医书中常见的表示计量单位的符号。具体来说:- “卜”在古医书中通常等同于“分”,是中药计量的小单位。- “一小”并不...

  • 总的来说,张锡纯医案中的用药量换算成现代单位,半斤即240克,三钱为9克。现代中医师在实际应用中,会根据具体病情和药物特性,灵活调整用药量,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 张仲景准确来说是东汉人,所以他使用的剂量应该是东汉的剂量,也就是1斤=220克,1两=220克÷16=13.8克。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记载的一两,就相当于现在的13.8克。但是请大家记住,不是所有古代医学著作中的一两都等于13.8克,比如明代医学著作中的一两等于3克,而清代的一两等于30克。...

  •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古代医学著作中的一两都等同于13.8克。例如,明代的一两等于3克,而清代的一两等于30克。中医中药的剂量:中医中药的剂量是根据不同朝代的度量衡来确定的。因此,要确定一个中药方剂的具体用量,需要了解其作者、出处和年代。例如,汉代的方剂,尤其是张仲景的方剂,如《...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