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加辅料炒法

定义
  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方法。一般用中火。
  所用的辅料为固体辅料(醋淬除外)。其作用为:
  ⑴ 中间传热体作用:稻米、灶心土、河砂、蛤粉、滑石粉。 
  ⑵ 药性作用:麦麸补脾兼吸附油质,稻米健脾止泻并吸附油质,灶心土补脾止泻,米醋矫嗅矫味,蛤粉清热化痰、以燥制润;河砂及滑石粉无药性作用。

目的
  1.增强疗效:如麸炒山药增强健脾作用,土炒白术增强固脾止泻作用。
  2.缓和药性:如麸炒苍术缓和燥性。
  3.降低毒性:如砂烫马钱子降低毒性。
  4.矫嗅矫味:如麸炒僵蚕,矫正其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5.消除副作用:如蛤粉烫阿胶,消除其滋腻碍脾的副作用。
  6.便于粉碎:如滑石粉炒刺猬皮,便于粉碎。

麸炒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辅料
  用净麦麸及用蜂蜜或红塘制过的麦麸炒制药物,前者称净麸炒或清麸炒,后者称蜜麸炒或糖麸炒。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具有和中健脾之功。用麦麸炮制药物,可缓和其辛燥之性,增强其健脾和胃作用。麦麸法的加热时间短,用量少,辅料主要起药性协同作用而无中间传热体作用。
  炮制方法
  将锅预热,均匀撒入麦麸,待起烟,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投入锅中与麦麸翻炒,并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至深黄色,出锅,筛去麦麸,放凉。
  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米炒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的米共同拌炒或将米在锅底结成锅巴,将药物在锅巴上翻炒的方法。 
  辅料
  米炒药物所用的米以糯米为佳,有些地方用陈仓米,通常用稻米。稻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等功效。米既有药性协同作用,又有中间传热体作用。 
  炮制方法
  1.将米置热锅中加热至起烟,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中火拌炒至药物变为黄色,米成焦黄或焦褐色,出锅,筛去米,放凉。
  2.锅预热,撒入浸湿的米,使其平贴于锅底,中火加热至起烟并成锅巴时,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在锅巴上轻轻翻动,至药物变黄色,米变焦黄或焦褐色,取出,筛取米,放凉。
  药物每100kg,用米20kg。2023-03-09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2:41: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煮汁 取净生姜片或干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过滤,合并两次滤液,适当浓缩,取出备用。操作方法 1.姜汁炒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定量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文火炒干。或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2.姜汤煮  将姜切片煎汤,加入净选后的药物煮至药透汁尽...

  • 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及滑石粉炒。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加辅料炒多用中...

  • 1. 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两大类,其中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2. 清炒法一般用文火或中火,具体火候根据药材不同而有所变化。如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3. 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有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机器炒常...

  • 1. 先拌盐水后炒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完全吸收,然后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或炒干,取出放凉。大部分药物,如黄柏,都采用此法。杜仲则用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有焦斑,丝易断为宜。2. 先炒药后加盐水: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在热锅中炒至一定程度,如爆裂声出现...

  • 操作方法 1.先拌盐水后炒药  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定量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完全吸尽,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或炒干,取出放凉。一般药物多采用此法,如黄柏。而杜仲用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有焦斑,丝易断为度。 2.先炒药后加盐水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锅内,文火炒至一定程度...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