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为何是千古第一方?近思

熟悉经方的都知道,桂枝汤。就五味药,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若项背僵,加葛根。若喘咳加厚朴杏仁。

若背恶寒,汗漏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加炮附子

若脉促胸满,去芍药,甚恶寒加附子。

若服桂枝汤,仍然表证不解,发热无汗,头项僵疼,但出现心下满微疼,小便不利者,去芍药加茯苓白术。

若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若脉微而恶寒,发热多怕冷少。间歇发作。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整个桂枝汤系统是辨证的巅峰杰作。仲景围绕有汗但发热怕风的表证所做的一系列加减应用,看上去真是太美了。

桂枝汤本证是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人体虽然有向表证排异反应(阳),但津液(阴)不足。

所以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药,芍药缓解肌肉的痉挛疼痛。甘草生姜大枣粥补充体液,津液。三方面合一。阳的阴助,则可持续散除体内风寒之邪。若津液更加不足,出现项背僵几几,则加葛根补充体液。若津液不足由内在脾胃功能不足引起,则加党参生姜大枣提高脾胃运化能力。若津液不足,由体内水气影响到代谢能力,则加白术茯苓,去掉缓急的芍药,避免对水气代谢产生不利的影响。脉促胸满也要去掉缓急的芍药。若人体出现严重的恶寒,说明体表阳气虚的厉害,单纯桂枝以不足以提升心脏的输出量,这个时候要加炮附子,提高心功能,加上体表四肢的供血。党参,附子,白术,茯苓,葛根,去芍药,加生姜大枣量等等,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满足人体对津液的需求,提高津液的生产和运输效率。至于咳喘加厚朴杏仁,提高了肺的排痰效率,也是帮助排异。

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合用,则是人体有汗腺不开和津液不足两种问题。桂枝二越婢一汤,则更是津液不足但同时结肠又化热有排异反应才能用。这其中我们看到仲景的法活的很,一切以人体的需求为是,人体的障碍为帮。其中:攘外必先安内,阴阳偏盛的处理方法尤其值得我们思考。为啥仲景治外感病为何不言脏腑,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为啥后世治外感病要说肺卫位,这到底是不是进步?仲景极力避免的具体部位的描述,这是什么?窃以为一切从整体出发,才会有如此“模糊”的定位,就好比说心下满微疼,水气真的只在心下吗?其实也不是,可能全身都有,所以更没必要提及具体在何脏器了,没法分。汤液的出现,一开始就是整体观。整体津液运行的整体作用加调节方法,就告诉我们了。

经方真的美的很!2022-06-13
mcxzy 阅读 43 次 更新于 2024-11-15 12:13: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桂 枝 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来源】(《伤寒论》)【组成】桂枝10g,芍药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3枚。【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方解】本方证为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方

  • 桂枝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现代中医用来治疗感冒、流感、风湿、头痛等。此药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 病情分析:桂枝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现代中医用来治疗感冒、流感、风湿、头痛等。此药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