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补法:凡是能够使机体虚弱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
泻法:凡是能够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经脉》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影响补泻的因素
1.机体的机能状态
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
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
3.针具及手法等因素
针刺补泻的效果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入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手法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常用补泻手法
(1)徐疾补泻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素问·针解》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内经》中关于徐疾补泻法的内容包括了三层含义,其一是指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慢出针为泻法;其二是指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区分补泻,即留针时间较长为补法,留针时间较短为泻法;其三是指以按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出针时快速按闭针孔为补法,缓慢按闭针孔为泻法。
(2)开阖补泻 :《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素问·调经论》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针对补虚,又说:“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这些具体说明了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这一手法在临床不单独应用,一般与其他手法配合运用。
(3)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呼气时进针、行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行针,呼气时退针为泻法。
(4)迎随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灵枢·终始》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七十二难》又有所发挥:“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强调补法要用顺其经气的方法,泻法则要用逆其经气的方法。
《难经·七十九难》又进一步阐述了迎随补泻法,发展了《内经》的迎随补泻理论:“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体现了补母泻子的原则,启示后人用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创制经脉的补母泻子法。
(5)提插补泻 :《灵枢·官能》:“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指出在得气的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法,重提轻插为泻法。
(6)捻转补泻 :《内经》中关于捻转补泻较少记载,《素问·八正神明论》: “以息方吸而纳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没有区分左转和右转。
捻转补泻历经演变,后世医家一般认为左转为补,右转为泻。捻转和提插作为临床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常结合使用,至今仍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目前通常认为紧按慢提(重插轻提)、左转为补;紧提慢按(重提轻插)、右转为泻。
(7)平补平泻 :《灵枢·五乱》云:“徐入徐出,是谓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8、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法: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
作用:催气、行气,促使经气通过关节使气至病所。适用于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各种痛证、四肢关节痹证。
青龙摆尾法
操作: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
操作: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一手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苍龟探穴
操作: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如龟如土探穴四方钻剔。
赤凤迎源
操作: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
《金针赋》提出 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进气与留气、抽添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称为治病八法。
烧山火法
操作:把穴位分浅、中、深三层操作。针刺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
应用: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之证。寒湿痹证、四肢厥冷、腹中寒痛、五更泄泻。
透天凉法
操作: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分三层或两层操作。先深后浅,依次在每一层中各施紧提慢按六数,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产生凉感。
应用:邪热盛、相火上炎、脏腑经络气火有余之证。中风闭证、高热、暑热证。
阳中隐阴法
操作:分浅深两层。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应用:调和阴阳,用于先寒后热,寒多热少,寒热错杂(内热表寒,以表寒为主),虚实交杂(外虚内实以外虚为主)
阴中隐阳法
操作:与阳中隐阴相反,进针后现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行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行九数。
应用:调和阴阳,用于先热后寒,热多寒少,寒热错杂(内热表寒,以内热为主),虚实交杂(外虚内实内实为主)
子午捣臼法
操作: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应用:导引阴阳之气补阳泻阴,用于阳气不行所致的水湿停留或气胀证。
龙虎交战法
操作:进针得气后,先以左转为主,即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如此反复施行多次。
作用:疏通经络气血,用于各种痛证。
文章仅代表现阶段的研究认知水平 ,现代医学不断进步,医疗知识不断更新!
2022-08-05
补法:凡是能够使机体虚弱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
泻法:凡是能够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经脉》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影响补泻的因素
1.机体的机能状态
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
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
3.针具及手法等因素
针刺补泻的效果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入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手法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常用补泻手法
(1)徐疾补泻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素问·针解》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内经》中关于徐疾补泻法的内容包括了三层含义,其一是指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慢出针为泻法;其二是指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区分补泻,即留针时间较长为补法,留针时间较短为泻法;其三是指以按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出针时快速按闭针孔为补法,缓慢按闭针孔为泻法。
(2)开阖补泻 :《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素问·调经论》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针对补虚,又说:“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这些具体说明了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这一手法在临床不单独应用,一般与其他手法配合运用。
(3)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呼气时进针、行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行针,呼气时退针为泻法。
(4)迎随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灵枢·终始》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七十二难》又有所发挥:“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强调补法要用顺其经气的方法,泻法则要用逆其经气的方法。
《难经·七十九难》又进一步阐述了迎随补泻法,发展了《内经》的迎随补泻理论:“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体现了补母泻子的原则,启示后人用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创制经脉的补母泻子法。
(5)提插补泻 :《灵枢·官能》:“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指出在得气的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法,重提轻插为泻法。
(6)捻转补泻 :《内经》中关于捻转补泻较少记载,《素问·八正神明论》: “以息方吸而纳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没有区分左转和右转。
捻转补泻历经演变,后世医家一般认为左转为补,右转为泻。捻转和提插作为临床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常结合使用,至今仍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目前通常认为紧按慢提(重插轻提)、左转为补;紧提慢按(重提轻插)、右转为泻。
(7)平补平泻 :《灵枢·五乱》云:“徐入徐出,是谓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8、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法: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
作用:催气、行气,促使经气通过关节使气至病所。适用于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各种痛证、四肢关节痹证。
青龙摆尾法
操作: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
操作: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一手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苍龟探穴
操作: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如龟如土探穴四方钻剔。
赤凤迎源
操作: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
《金针赋》提出 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进气与留气、抽添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称为治病八法。
烧山火法
操作:把穴位分浅、中、深三层操作。针刺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
应用: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之证。寒湿痹证、四肢厥冷、腹中寒痛、五更泄泻。
透天凉法
操作: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分三层或两层操作。先深后浅,依次在每一层中各施紧提慢按六数,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产生凉感。
应用:邪热盛、相火上炎、脏腑经络气火有余之证。中风闭证、高热、暑热证。
阳中隐阴法
操作:分浅深两层。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应用:调和阴阳,用于先寒后热,寒多热少,寒热错杂(内热表寒,以表寒为主),虚实交杂(外虚内实以外虚为主)
阴中隐阳法
操作:与阳中隐阴相反,进针后现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行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行九数。
应用:调和阴阳,用于先热后寒,热多寒少,寒热错杂(内热表寒,以内热为主),虚实交杂(外虚内实内实为主)
子午捣臼法
操作: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应用:导引阴阳之气补阳泻阴,用于阳气不行所致的水湿停留或气胀证。
龙虎交战法
操作:进针得气后,先以左转为主,即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如此反复施行多次。
作用:疏通经络气血,用于各种痛证。
文章仅代表现阶段的研究认知水平 ,现代医学不断进步,医疗知识不断更新!
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