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病因学说

-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发病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又称为“正邪分争”。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2023-01-27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19 20:59:5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自然界气候变化、地域方土失宜、情志失调、饮食劳倦等都被视为致病因素进行研究。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伤五脏及其所属,临床证候表现是以整体联系为基础的。外邪致病的整体观是中医学病因学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外邪是指自然界气候变化而生的淫邪,人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导致疾病...

  • 到了春秋时代,中医药学已经是以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为主要标志的成熟期的前夕。当时的天文、历算等科学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阴阳五行学说也已初步形成,这就给医药学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这也为病因病机学说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从现存的有关古代文款中看出,当时人们对疾病的发生原因有了相当深刻...

  •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等。其中,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

  • 中医临床基础是中医实践的根本,包括疾病诊断、辨证、治疗与预防,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以调和阴阳、平衡五行、补虚泻实为治疗手段。其核心内容涉及病因学说、病机分析、辨证论治、治疗方法与预防保健。病因学说指出,疾病由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等多种因素引发。病机分析是根据疾病内在机制指导治疗。辨证论...

  • 汉代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明确分成了三类:一是“经络受邪,入脏腑”,属内所因;二是“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属外皮肤所中;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宋代的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以《金匮要略》的三类病因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三因学说”,将六淫邪气...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