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之经络指导: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出处】选自《针灸大成》。本歌所介绍的13个穴位,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尊称孙真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治疗神志疾患的经验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也是当时的“特效穴”,称为“十三鬼穴”。近代临床实践证明,这些穴位在治疗神志病方面,确是行之有效的。

  【歌诀】

  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

  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为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日鬼床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九针间使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明代杨继洲注: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入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臣,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

  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2023-03-12
mcxzy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4-07 14:29:1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孙思邈对针灸学也很有研究,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叁十及《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二十八,计五卷,全是讲针灸,於是有人曾称之为《孙氏针灸经》。他还提出针、灸并施,针、药并用。 在药物学方面,他经由上山采药和大量临床实践,累积了丰富的采药和制药经验,并因此...

  • 秦越人(扁鹊)《难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王淑和《针灸甲乙经》,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清任《医林改错》,吴鞠通《温病条辨》,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都是历代的中医学著作。更多古代中医著作(书目):《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

  •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

  •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