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太溪的神奇功效 太溪的针刺方法

1 针刺太溪的神奇功效 太溪为足少阴神经腧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理胞宫,补肝肾,强腰膝,安心神之效,以滋肾为要,现代常用于咽喉炎,齿痛龈肿,耳聋耳鸣,不寐,遗精,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腰背痛,足跟痛,腰肌劳损,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等症。

2 太溪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内踝最突起处与跟腱指尖的中点,胫后动脉后方。由足内踝尖往后推至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内测刺向外,与小腿内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可透昆仑穴,深0.5寸,局部可有酸胀感;直刺,略偏向内踝,深0.3-0.5寸,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留针30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3 太溪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小腿内侧皮神经分布,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4腰神经。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
3.针的前方是胫骨后肌腱和趾长屈肌腱,针的后方是跟腱和跖肌腱,上述结构均由胫神经支配。
4.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5腰神经和第1,2骶神经。
5.若偏向前外方刺,可刺到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产生向足底放射的麻电样感觉。

4 针刺太溪注意事项 1.忌针刺手法过强,进针后会有触电样针感窜行至足心,此时应稍提针,改变进针角度再刺入,如仍强行捻转或大幅度提插则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形成针感后遗。
2.深刺透昆仑穴,应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方向,以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3.本穴皮下肌肉浅薄,位于关节附近,一般不宜使用艾柱瘢痕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影响关节活动。

2022-12-07
mcxzy 阅读 175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4:19:1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5 太溪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肾俞,风池,百会,悬颅,飞扬,太冲,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潜阳,治疗肝肾阴虚,阴虚阳亢之头痛,眩晕。2.配听会,耳门,曲泉,复溜,针刺补法,滋阴从而,治疗肾阴虚耳鸣,耳聋。3.配照海,鱼际,少泽,廉泉,针刺补泻兼施,滋阴降火,清咽利喉,治疗阴虚火旺之咽喉疼痛,...

  • 太溪穴的功效丰富,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例如,对于头痛、目眩、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太溪穴能够发挥其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作用。同时,它还能缓解气喘、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症状。在功能上,太溪穴具有益肾纳气、滋阴助阳的功效。其主要作用在于调理肾脏功能,增...

  • 1、治疗泌尿系统疾患:如小便不利、尿多、尿频、夜尿多等,可以选择太溪穴。手术后癃闭,不能排尿,也会选择太溪穴。太溪穴靠近内踝,针刺不能刺太深,因为皮下组织较少,一般可以按揉太溪穴,有助于缓解小便问题;2、治疗腰背部疾患:太溪穴对于腰背疼痛、胸部疼痛、坐骨神经痛有治疗作用;3、治疗头...

  • 太溪穴具有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功效,主治头痛、咽喉肿痛、气喘、胸痛、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此外,对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五官科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以及其他一些病症,如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等,也有效果...

  • 找到内踝尖:首先,在脚脖内侧可以轻易摸到骨性的突起,这个突起就是内踝尖。找到跟腱:足跟后方有一条肌腱,即跟腱。确定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就是太溪穴所在的位置。所属经络:太溪穴属于足少阴肾经,是足少阴肾经的输血和原穴。治疗作用:常用来针刺太溪穴,以治疗头痛目眩、牙齿疼痛、耳鸣...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