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 三伏天艾灸的方法


   艾炷的常用艾灸方法:   一、无瘢痕灸:施灸时不烧伤皮肤、不让其化脓、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
  二、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出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施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天换敷贴一次。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三、隔姜灸: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拨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至于要施灸的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微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抬离皮肤片刻,再放下继续施灸,之艾炷燃尽再更换艾炷,每次每穴3-5壮,灸至皮肤潮红为止。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盐灸:又叫神阙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脐部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灼痛,即可更换艾炷。也可在食盐上放置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虚脱等。
   艾条的常用艾灸方法: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施灸的部位,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烤,使被施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想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
   温馨提示:各种艾灸操作应避开禁忌部位与禁忌症患者,并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或在获得专业中医师认可后,在医师指导下正确操作,如艾灸过程中或艾灸后出现不适,请尽速就医。
2022-06-18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5:20: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三伏天这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人们常采用艾灸的方法来调养身体,特别是为了“冬病夏治”,增强体质。在头伏阶段,我们可以选择艾灸一些常用的穴位,如肺腧、背部的大椎以及手上的外关穴等,这些穴位都有助于头伏期间的艾灸调理。进入中伏后,我们的重点是健脾胃。此时,可以艾灸中脘、足三里以及天枢等...

  • 艾灸是受欢迎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温热刺激将艾叶药性透达穴位深部,具有多种保健作用。以艾灸足三里穴为例,操作步骤如下:- 点燃艾条一端,对准足三里穴进行熏烤,保持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每穴灸20-30分钟,以皮肤红润为度。- 若感觉烫或痛,应调整艾条距离。

  • 艾灸方法: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气血较差者,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艾灸,效果甚佳。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3、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

  • 若是想调整气血的话,可以选择艾灸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等穴位,艾灸这些穴位是能够起到不错的补气血的作用,能够缓解人体面色蜡黄、没有血色等症状。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手下进行艾灸,其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穴位,并且可以准确艾灸到穴位。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 10-11点。三伏天艾灸的最佳时间是...

  •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身体辅助祛病。艾灸的过程中艾火的纯阳和三伏天身体散发的阳气一起作用于身体的病灶,将体内的风、寒、湿、毒、燥等等驱逐出体外,帮助打通身体静脉,祛病强身。(2)温肾补阳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温肾补阳。艾灸可以通过局部作用身体的肾俞穴、关元穴、三阴交穴等穴位,通过温热刺激作用帮助补虚易损,...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