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四条解释 伤寒论第四条讲解

1、第4条讲解: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伤寒,包括普通的感冒,一开始都发生太阳病,如果脉象非常平静,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就说明病势较轻,这样的病肯定不会传。《伤寒论》讲表里相传,表病会向里传,传入半表半里,传人里。大夫应该知道病轻病重,一开始太阳病,如果脉比较平静,就没什么事,服用发汗药如感冒冲剂、桑菊饮片,甚至于喝点姜汤就会痊愈。

2、如果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柴胡证“心烦喜呕”的情况。颇,很也,心中非常烦乱而欲吐。若躁烦,是内传阳明,热在内,人就会躁烦,躁者乱也,比烦更其。脉数急者,数是快,急是更快,说明这个病比上面的病严重得多,就是传变了。大夫在疾病一开始就应该知道这个病的轻重,传与不传了。应该看到,如果内传,依法治疗,也不会马上就好,因为内传的变化发展是非常迅速的。2022-07-23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8:20: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第4条讲解: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伤寒,包括普通的感冒,一开始都发生太阳病,如果脉象非常平静,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就说明病势较轻,这样的病肯定不会传。《伤寒论》讲表里相传,表病会向里传,传入半表半...

  • 因为太阳病为前提,所以说能量向体表聚集,因此在这有发热的可能。但是这种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内有热”体内被这种内热熏蒸水分会流失而产生渴。第二种,“上有火”会感觉到口腔粘膜缺水。而这种缺水,可能会出现不太想喝水,那么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体内水液分布的不均匀,比如苓桂术甘汤的渴不欲饮...

  • 《伤寒论》中,张仲景除了运用中药方剂,还采用针灸方法治疗疾病。本节将讲解针灸治疗“热入血室”的方法,具体为“妇人中风”后出现月经情况的病症。原文提到,女性患者在中风、发热恶寒后,月经周期内出现热除脉迟身凉,但伴随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等表现。这说明热邪已经侵入血室,即子宫系统,...

  •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冬季严寒,自然界各种生物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的人能顺应自然之性而防护固密,所以不能被寒邪所伤。如果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

  • 伤寒一日①,太阳受之,脉若静②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③者,为传也。(4)【注解】①伤寒一曰:外感病早期。伤寒:此指广义伤寒,与上条狭义伤寒有别。一日,约略之辞,指患病初期。②脉若静:脉象变化不很大,与太阳表证相符,如伤寒脉浮紧,中风脉浮缓,无数急之象。③脉数...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