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赤芍的功效与配伍

  赤芍,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苦,微寒。归肝经。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赤芍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赤芍的功效和作用
  1、解热镇痛:芍药苷,有镇痛作用。芍药苷对正常体温有降温作用,对人工发热之小鼠有解热作用。
  2、抑制血栓形成作用:d-儿茶精与没食子酸乙酯均有抑制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赤芍可显着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及有抗粥状动脉硬化作用。
  3、保肝作用:赤芍注射液静注,对动物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使存活率增加,且可降低谷丙转氨酶。
  4、抗菌作用:赤芍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及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芍药苷有较弱的抗炎作用。
  5、镇静抗惊厥:芍药苷有镇静作用,可延长环已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对士的宁诱发的惊厥有对抗作用。
  6、增加冠脉血流:芍药苷及d-儿茶精能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升高血小板的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
  7、平滑肌解痉作用:芍药苷有作用,对肠,胃,及子宫等平滑肌均有抑制作用。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但芍药根的提取液则能使胃液酸度分泌轻度上升,改善食欲。。
  8、降血糖作用:家兔口服草芍药煎剂,血糖可暂时升高,旋即下降,至5-6小时后恢复正常。
  赤芍的配伍
  1、治痘疹不能发出,则用紫草3克,芍药3克,甘草1.5克,木通2克,蝉蜕7个,用水煎服。
  2、用于妇人血瘀经脉不通,则用马鞭草120克,荆芥120克,桂心60克,当归60克,枳壳60克,赤芍60克,川芎60克,牡丹皮30克,为末,每次服12克。治痛经可和当归,香附,乌药,延胡索配伍。治产后瘀血腹疼,则用当归,川芎,赤芍,炮姜各等分,为散。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可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3、用于痈肿疮毒,经常和银花,连翘,天花粉,当归等同用。如果治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疼,经常和菊花,夏枯草,决明子等同用。
  4、用于慢性前列腺炎,则用赤芍9克,蒲公英9克,黄花龙牙9克,桃仁6克,丹参6克,泽兰6克,川楝子6克,王不留行6克,白蔹6克,菊花18克,穿山甲2克,皂角刺6克,制成栓剂。
  赤芍的炮制 方法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1、炒赤芍:取赤芍片,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2、酒赤芍:取赤芍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赤芍片,用黄酒12kg。)
  赤芍的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生川谷。”
  2、《名医别录》:“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 。”
  3、《本草从新》:“白芍药……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能血中之滞。赤白各随花色,单瓣者入药。”
2022-07-12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17 21:08:0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赤芍作为中草药,与其他药材搭配,能够发挥显著的壮阳效果。赤芍与生姜的结合,能够激发男性活力,增强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而生姜则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提高身体的体温和活力。这种组合有助于促进男性性功能的提升,对壮阳大有裨益。赤芍与黄精的搭配同样令人...

  • 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尤其适用于由淤血或瘀血引起的疼痛。黄芪与赤芍联用,可协同缓解多种疼痛。赤芍的镇痛效果与黄芪的免疫调节功能相辅相成,提供全面的疼痛缓解。黄芪与赤芍的配伍在中医药学中堪称黄金组合,其在痛风缓解、脾胃调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疼痛缓解等方面展现显著疗...

  • 药用广泛:赤芍对痈肿疮疡、瘾瘕腹痛、肝郁胁痛、目赤肿痛、吐血衄血、温毒发斑、热人营血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女性福音:赤芍还可以治疗女性的经闭痛经,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跌打损伤:赤芍外用对跌打损伤也有很好的疗效,是家庭小药箱中的常备良品。活血祛瘀:赤芍的主要功效之一是活血祛瘀,有助...

  • 为了增强疗效,赤芍可以与其他草药配合。例如,治疗血热吐血可配白茅根、大黄和生地黄,治疗疮疡和热毒则可与乳香、天花粉和金银花搭配,而对症瘕腹痛、痛经和血滞经闭,可选择延胡索、川芎和当归等。但使用时务必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总的来说,赤芍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药材,其药效...

  • 对药:赤苓赤芍 功用:清热利水,活血祛瘀,消肿止疼。主治:血热挟瘀之小便不利,浮肿,尿血,血热吐衄。按语:赤苓清利湿热,先升后降,赤芍入血分,凉血清热,活血行滞,能消血中浮热。两药配伍,一利一散,清去血热,利尿活血,治血热挟瘀之小便不利,浮肿诸症。利水渗湿、健脾、养心安神 当...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