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中医是怎么调理的?

第一、中药内服的治疗方法

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采用茯苓、白术、黄芪、党参、薏仁米、陈皮等中药进行治疗,前4种中草药有健脾胃的作用,而薏仁米有化湿的作用。另外,若是受到病菌的感染时,也可以用黄连和黄芩来进行清热解毒。

第二、中药灌肠的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进行灌肠,可以起到清热解毒、以及活血化瘀、还有敛疮生肌的作用。不过在使用中药进行灌肠时,需要特别注意,要确保灌肠液的温度要适中,不要过热。然后就是灌肠液不要过量使用,另外,就是患者在灌肠的时候,要注意 要合适。

第三、其他治疗方法

除了以上这两种常用的方法来治疗肠胃炎外,还可以采用针灸治疗、以及穴位贴敷,还有穴位埋线等方法进行治疗。其中使用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对应的穴位,可以起到促进肠胃蠕动的作用,再配合服用一些补脾益肠的中药,其治疗效果更佳。2022-03-09
肠胃炎的症状及治疗
  肠胃炎早期症状
  1、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2、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3、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中医药治疗
  (1)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泻。
  方药: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10克、生甘草6克。2022-03-09
肠胃炎的症状及治疗
  肠胃炎早期症状
  1、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2、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3、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中医药治疗
  (1)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泻。
  方药: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10克、生甘草6克。2022-06-07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4:31:0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中医理论中,糜烂性肠胃炎可能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时可能会使用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等方法,具体用药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应保持耐心,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促进病情的好转。

  • 3.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止泻药、抗炎药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使用药物。4.中医调理:可以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如针灸、推拿、中药汤剂等。但是同样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总之,对于小儿慢性肠胃炎的治疗和调理,需要...

  • 中医治疗慢性肠胃炎,通常会采用一些具有健脾养胃功效的中药。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强脾胃的吸收能力,从而缓解症状。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如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保持规律作息,以促进肠胃的自我修复。西医治疗则侧重于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比如使用消炎药来减轻炎症反应,...

  • 细菌(如沙门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肠胃炎持续数月至数年,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可成为带菌者,传染他人。中医建议使用祖方茶疗,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送患者入院检查和治疗。胃部排空后可能会有干呕现象,医生会注射止吐剂。腹泻不止时,医生可能会给患者服用止泻剂或解痉剂。肠...

  • 3. 香砂养胃丸:香砂养胃丸主要用于治疗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等症状。肠胃炎患者如果有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可以使用香砂养胃丸来缓解症状。对于肠胃炎患者来说,中药的选用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症状来决定。建议在使用中药之前,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此外,...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