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怎么艾灸?

水肿艾灸穴位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水分: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
水沟:在面部,当人中沟上的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旁2寸。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神厥:在腹中部,脐中央。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志室: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三焦俞: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大敦:在足部大拇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膈俞: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脾阳虚衰型水肿主要症状: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下去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艾灸取穴:肾俞,肺俞,命门,志室,膈俞,三焦俞,水分,阴陵泉,水沟,天枢,中皖,神厥,中极,三阴交,大敦,脾俞,足三里穴。
功效:温阳健脾利水。
肾阳衰微型水肿主要症状: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下去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恍白,严重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艾灸取穴:脾俞,肺俞,膈俞,三焦俞,水分,阴陵泉,水沟,天枢,中皖,神厥,中极,三阴交,大敦,足三里,肾俞,命门,志室穴。
功效: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2020-09-10
 艾灸在哪里?对于由湿气引起的腿部肿胀,我们可以通过艾灸山中穴治疗它。这个洞位于小腿后部。它具有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消除血液淤滞的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由于其他原因,下肢水肿。我们这里不使用艾灸,或者不仅不能得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引起疾病的谬误。最好让患者尽快到医院检查病因,以便尽快确定病因,然后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恢复身体正常。
  还有很多地方要注意腿部的肿胀。患者发现自己有脚肿的症状后,应多注意休息,不要从事体力劳动,不应进行剧烈的体育锻炼,以免加剧节奏,导致症状加重。我们应该多注意卧床休息,以及适当的热腿按摩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并尽快使水肿消失。在睡觉时,我们可以抬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并注意饮食的保养,平时应尽量少吃高脂肪和高盐食物,否则会导致钠潴留,从而对身体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因严重寒冷和潮湿引起的腿部肿胀,我们可以通过艾灸治疗它们进入山中穴,这对疾病控制非常有帮助。但是,由于腿部肿胀引起的其他原因,我们不想盲目使用艾灸进行治疗,否则很容易陷入疾病。患者发现自己有此症状后,最好及时到医院治疗,检查后再进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让身体尽快康复。2020-09-10
水肿一般是脾肾阳虚,艾灸大椎穴,脾俞穴,肾俞穴,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三阴交等。
一天艾灸一两个穴位,尤其要找到有感传现象的穴位,就使劲艾灸。
最后就是注意选用长生鹤这样的纯艾条。以免劣质艾条伤身体2020-09-15
mcxzy 阅读 32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4:31: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元穴,将切好生姜一片,跟硬币一样厚,放上捏好的艾绒一壮,点燃,烧尽后再续,每次20 壮,睡前灸,连续5天,可帮助消肿。具体操作如下:1、先让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暴露腹部或背部皮肤,放松精神。2、在灸前取新鲜姜切成厚度0.2~0.3cm(约5分硬币之厚度)的片块,再将姜片中央穿刺 数个小孔...

  • 3、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中点肌肉最高处,艾灸此穴能有效健脾化湿。每次艾灸约10分钟,可以使用艾条悬灸法。4、解溪穴:能够祛除全身痰湿之气,适当艾灸有助于缓解因湿气郁结导致的小腿水肿。建议每次使用艾条悬灸法艾灸10-15分钟。

  • 3. 穴位治疗的方式:针对阴陵泉穴,可以采用按摩、针灸或艾灸等方式进行治疗。按摩时,可以用拇指或按摩器具轻柔地按压穴位,以感到酸胀为度;针灸或艾灸则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4. 注意事项:虽然阴陵泉穴对于缓解水肿有一定效果,但并非所有水肿情况都能通过刺激此穴位得到完全改善。如果水肿持续严...

  •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是祛湿的要穴。艾灸此穴位可以帮助祛除体内的湿气,同时对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膝痛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三阴交穴:此穴位在小腿内侧,是三条阴经的交汇之处。艾灸此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对调理脾胃和祛湿的调理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下焦湿气重的人来说,艾灸此穴位能...

  • 可以用中药、针灸、艾灸等治疗。如西药,氢 片,利水消肿,或者对于肾炎引起浮肿的用,金匮肾气丸,或者用茯苓皮、干姜皮、葛根、苍术、大腹皮、猪苓等适量水煎服;艾灸中腕、水分、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肾俞、脾俞等穴,帮助健脾温阳利水,消除水肿,增强体质。平时注意,多吃蔬菜水果,...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