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五味

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 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桅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症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症等。2022-06-15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0:35: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药的配伍原则是基于药物的“四气五味”来制定的。四气指的是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性质,而五味则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运用这些原则,医生可以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四气”的运用原则是:寒性药物适用于治疗热症,如石膏、黄芩等;热性药物适用于治疗寒症,如附子、肉桂等。当温热与寒凉...

  • 中药的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些味道对于中医理论来说非常重要,它们不仅代表了药材的口感,更反映了药材的药性和作用。辛味的药材,如生姜和葱白,能够发散风寒,促进气血运行;甘味药材,如甘草和大枣,有补益调和的作用,能够缓和其他药材的刺激性;酸味药材,如乌梅和山楂,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

  • 中药的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这五味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描述药物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药物的不同功效和性质。酸味通常与收敛、固涩的作用相关联,比如某些治疗出汗过多或腹泻的中药就带有酸味。苦味则常常与清热、燥湿、泻下的作用相联系,像一些用于清热解毒或是治疗便秘的药物就...

  • 五味的定义: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等味,这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1. 辛味 辛味药主要分布在芳香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及理气药中。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健胃、化湿、开窍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功效与扩张...

  •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些特性反映了药物的内在性质和对人体的作用。寒凉药通常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和滋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性疾病。而温热药则主要起到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的作用,适用于治疗...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