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针灸医经医籍、实验针灸等部分。 针灸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针灸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剖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历史悠久,其起源已难稽考,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探索,远在文字创造前即已萌芽。 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可知针的前身是砭石。《说文解字·》记载:“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东山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弗箴石”。郭璞注曰:“可以为砥(砭)针治痛肿者”。这是砭术的较早记载。古人生活于洪荒大地,与鸷鸟猛兽相搏食,不能无病。一且患病,除祈祷鬼神外,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制的石针,据鉴定,认为是针法的原始工具砭石。因此,砭石的起源,可远溯到距今一万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甚至可能更早些。 随着冶金术的发明,针具也得到不断地改进,至《内经》著作年代,才由古代的石针、骨针、竹针而改变为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等金属制针,代替砭石之法直到现在改进为不锈钢针。197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公杜的出土文物中首次发现一根“青铜砭针”。 1968年在河北藁城发掘的西汉刘胜墓,内有金制、银制医针九根。制作颇为精细,证明了金属制针的不断进步。 灸法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与使用以后,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从各种树枝施灸发晨到艾灸,形成了灸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即指此言,随着后世医学的进步发展为多种多样的灸法。 由于针灸用具、材料的逐步改革,扩大了针灸治疗的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著作,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治疗。经初步考证,其著作年代早于《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于此可见一斑。 《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以及适应证、禁忌证等,都作了此较详细的论述,其中尤以《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有系统,故《灵枢》又称“针经”。可见当时针灸学已经比较成熟,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作者参考《内经》、《明堂孔穴治要》,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依照头、面、胸、腹、背等都位记述腑穴,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和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及操作,介绍了针灸手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这是继《内经》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东晋葛洪著《后备急方》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是灸方,引起了人们对灸法的重视,使灸法与针法一样得到了发展。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明了“阿是穴”的取法和应用,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及侧面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用不同颜色绘出,尤其值得推崇的是提出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为预防医学作出了贡献。 此后王焘在其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全面介绍了灸法,为推广灸法起到积极作用。隋唐设“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成为其中一个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从事教学工作,足见当时对针灸的重视。北宋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叙述了经络、腧穴等内容,并考证了354个腧穴,全书曾刻在石碑上,树立于汴京(今河南开封),供学习针灸者拓印和阅读。次年,还设计铸造了两座铜人,是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对辨认经穴与教学起了很大作用。元代滑伯仁认为任督二脉虽属奇经,但有专穴,宜与十二经并论,总结为十四经,著《十四经发挥》,系统阐述了经络的循行路线和有关腑穴,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朝代。杨继洲以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汇集了历代针灸著作,并结合实践经验撰写了《针灸大成》,内容丰富,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直到今天它仍是学习针灸的主要参考著作。当时还有陈会的《神应经》、徐风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汪机的《针灸问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蔚为大观,诸家各有所长,形成不同流派,相互争鸣,促进了针灸的发展。到了清代虽然也有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及廖润鸿的《针灸集成》等书问世,但很少新义,至清代末叶,针灸乃走向衰落。 流传几千年的针灸医学虽然不断有所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速度比较缓慢,特别是清朝统治阶级因拘于封建礼教,于1822年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一般“儒医”也注重汤药轻针灸。 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入侵,在各地设立教会医院和医学院校,排斥、攻击中国医药学,使中医事业包括针灸学更趋衰落,几至一蹶不振。然而由于针灸经济、方便、有效,深受劳动人民的欢迎,尽管国民党政府力图扼杀,但在民间,仍得到应用与流传。同时各地有志之士,创办学社、学校,培养人才,为发扬针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实施,祖国医学获得了新生,带来了针灸事业的复兴与繁荣。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中医院,设置了针灸专业和专科,并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使针灸在教学、医疗和科研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十多年来编撰出版了大量针灸著作。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使用了统一的针灸教材,开展了对《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的校释工作,在全国各报刊发表的针灸论文资料不下万篇。为学习针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针灸医学的内容。 针灸的临床工作有较大的进展,治疗病种不断扩大。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病症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对其中100种左右的病症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胆道结石、细菌性痢疾等,不但用科学的方法肯定了疗效,而且用现代生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阐明其作用原理,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采用针刺麻醉,成功地进行了多种外科手术,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 近年通过多学科的大协作,深入研究了针灸治病原理。证明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生化学水平。 经络的研究经过大量普查,不仅肯定了循经感传的客观存在,而且从循经感传现象出现的规律,客观指标及测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经络实质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不少地区还开展了对针刺手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几千年来,针灸医学不仅对我国人民的保健事业起过重大的作用,而且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对其他一些国家的医疗保健事业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约在公元六世纪,针灸医学传入朝鲜,并以《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教材。公元562年,我国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针灸甲乙经》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在医学教育中开始设置针灸科,至今还开办针灸大专学校,深受日本人士的欢迎。公元十七世纪末叶,针灸又传到了欧洲。有些国家除设有针灸专科外,还成立了研究针灸医学的专门机构,并多次召开国际针灸学术会议。我国一些省市设立了国际针灸培训基地,为世界各国培训了大批针灸医生。目前全世界已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针灸医疗、科研和教育。世界卫生组织还向世界各国推荐针灸治疗43种疾病。1987年11月经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在北京召开了世界针灸联合会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产生积极的广泛的影晌2014-04-30
我个人觉得好呀,因为我就是学中医药方面的,我知道针灸它没有西药的副作用,而且它的范围很广,不仅可以止痛,而且它还可以用来美容之类的,更何况,这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保存好哈,为什么还要去猜疑呢,而且我觉得还可以去申报一下,让所以人都知道针灸永远都灭不了,中医也更灭不了!!2014-04-30
针灸的起源 针灸疗法历史悠久,可能在药物治疗以前,就己有了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据后世文献对远古往事的记述和出土文物,一般是把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代。其端绪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还没有专用的针刺工具,用作生产的刮削器、尖状器等,同时也被用来治病。新石器时代,人们制出种类较多而又比较精细的石器,这才有了适合医用的贬石。 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它作为后世刀针的前身,可谓最早的医疗工具。它主要被用来破开痈肿,排脓放血,或用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以消除病痛。为了适应穿刺或切割的需要,砭石的制作或有锋,或有刃,所以古代又称贬石为针石(有锋)或馋石(有刃)。考古发现的砭石呈各种形状,有剑形、刀形、针形等,多数出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以石治病产生的具体过程,现已无从查考。有人认为,原始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环境和劳动条件的极端恶劣,常常会被尖石和荆棘碰撞了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时甚至被碰伤出血。而在劳动和与野兽搏斗中,为石块、碎石所击伤也是常有的。但有时在碰撞或流血之后,却因此而使某些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失(如一些经久不愈的头痛、筋骨酸痛等)。显然,这种出于偶然的经验,最初不可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在若干年、若干人次的相类似经历不断重现时,这种源于实践的经验,就会促使人们注意到身体的某些部位,通过人为的刺激或使之出血,可以收到医治疾病的效果。 今天人们使用的不锈钢银针,就是在古代砭石、石针、骨针、竹针等原始针具的基础上,历经铜针、金针等不同阶段,不断发展更新而来。 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这就是灸法。 灸法的出现,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原始人在烘火取暖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些病痛能得到一些减轻或缓解,逐渐地又用兽皮或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砂土,贴附在身体的某一部位,用作局部取暖,既舒适又方便,且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热感,其解除某些病痛的作用也更大,如对受凉引起的腹痛及寒湿造成的关节痛等,这就成了原始的热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改进,人们采用树枝或干草作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治愈了更多的疾病,从而形成了灸法。 但也有人设想,原始人在烘火取暖、煮食和篝火防兽时,难免不发生皮肤烧伤、烫伤等情况;甚至燃烧着的木材进出的火星,亦能的伤人体肌肤。可是就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伤中,人们有时竟意外地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了经验,产生了灸法。 刺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病方法。刺法亦称针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灸法主要是用艾叶,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或熏烤。两者虽然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不同,但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针和灸在临床上常互相配合应用,故合称针灸。201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