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失调。什么是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之病理状态。二是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病理状态。[如图所示]

       气虚           气机失调

·概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概念:气陷,是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功能不足和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病机与脾气虚损的关系最为密切。
  形成:气陷病变,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可致脾气虚损不足,致使清阳不升,或中气虚陷,从而形成气陷病机。
  表现:人体之头目,依赖于脾之升清功能,而使水谷精微清阳之气上达于头目,以荣养清窍。人体之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全赖于气的上升提摄及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所以在气虚病变机能减退时,则中气下陷,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减弱,即可造成脏腑组织位置下移等病理变化。所以,气陷可分为“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种。
  由于气陷病变大多在气虚基础上发展而来,故又多兼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症状。2013-07-31
气滞:亦称气郁,是指气的运行不畅而停滞或郁结不散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病理表现因其气滞部位、脏腑的不同而异。气滞的证候表现甚多,但因其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不通,故多以气滞部位的闷、满、胀、痛为主。  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而导致脏腑之气向上冲逆的病理状态。气逆以肺气、胃气、肝气上逆为多见。  不同脏腑的气逆,其病理表现虽各不相同,但均呈现气自下向上冲逆的特点。  气陷:又称中气(脾胃之气)下陷,是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形成,多与脾气虚衰有关。脾主升清,故气陷往往是脾气虚弱、无力升清的进一步发展。  中气下陷的病理表现多见小腹坠胀,便意频繁,或见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由于气陷多在气虚基础上发展而成,故中气下陷每可兼见神疲乏力,气短声怯,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症状。 气闭,指气郁太过,上壅心胸,闭塞清窍,以致突然昏厥,或浊邪外阻,闭塞气道,气之出入为之阻塞,肺气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气脱是由于邪气太盛,正气骤伤;或长期损耗,正气衰竭;或大汗、大吐、大出血致气随液脱、气随血脱等原因,导致气不内守而外逸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表现为生命活动濒危的见证,如气息低微,眩晕昏仆,不知人事,面色苍白,汗出多而肤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2013-07-31
气的生成及其作用
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一是指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气的生成来源:一是与生俱来的,称“元气”,藏之于肾,又称“先天之气”。一是吸入自然之气和水谷所化生的精气,两者结合于肺,称“宗气”,藏之于胸,又称“后天之气”。先天和后天之气,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起来,名为“正气”,亦称“真气”。由于气的活动范围及其作用不同,而气的名称,亦因之而异。
“正气”为诸气之本。各种不同名称之气,都是在正气支配下发挥作用的。人体各部的功能以及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无不体现于气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气有温胸、保卫、化生、固摄及动力等作用。
“元气”受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元气通行于全身,能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宗气”上出气道以司呼吸,下注心脉以推动血液的循环。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和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生理活动机能等,都和宗气的盛衰有关。
宗气中具有营养作用的部分,经肺入血,称为“营气”。行于脉道之中,运行于周身上下,表里各部,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宗气输布于体表,行于脉外的部分,称为“卫气”。宣发于体表,充盈于肌肉、膜理、皮肤之间。具有温养肌肉、皮肤,滋润废理,管理毛孔开阔和防御外邪的作用。
另有把脏腑的机能活动,称为脏腑之气,简称“脏气”。如肺的呼吸机能称为“肺气”;胃的饮食消化机能称为“胃气”。还有心气、肝气、脾气、肾气等。脾胃居于中焦,故脾胃的机能活动除称脾胃之气外,又称为“中气”。它具有增强消化、吸收,升清降浊,统摄血液等作用。
(二)气的病证
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于肺,疏散发泄于肝,帅血贯脉行于心。由此可见气与五脏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某脏发病都会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不同气的病证。一般临床常见气的病证,不外气虚、气滞和气逆等。
1.气虚:
造成气虚的原因,多系体质虚弱或久病失调以及各组织器官机能衰退。其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心悸,自汗,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脉虚等。此外,脱肛、子宫下脱等,亦属气虚的范畴。
2.气滞:
气应通畅,周流全身,一旦精神抑郁,情志不舒,或因食滞,痰湿郁阻,影响气机不得宣畅,均可引起气滞。其主要表现为胸痞院闷,胁肋胀痛,腹痛食减,便秘,痰多喘满等。
3.气逆:
外邪束表,邪迫肺胃或停痰留饮,积于中院或肝气抑郁,横逆犯胃,都可导致肺失肃降或胃失和降,而致气逆。其主要表现为喘咳,呕吐,暖气,呢逆等。
(一)血的生成及其作用
血是营养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血的化生来源有二,一是来源于水谷的精微。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吸收,其精华部分通过脾的运化上输于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化赤而变成血。一是“血之源头在于肾”,因为肾藏精主骨生髓,精髓为化血之源。
血内的精微物质,循罚;了脉道之中以滋养人体。凡皮肤、肌肉、筋骨和脏腑等,均须血液供给营养,才能维持其功能活动。故有“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等说法,这都是由于血的灌注和营养而起的作用。2013-07-31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4-10-06 04:05: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西医没有气虚的概念,自然就没有西药的治疗的方法。气虚的种类很多种,不能随便吃,建议你看下中医,

  • 1、气滞释义:气滞,病证名。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结,或体弱气虚不运所致。随所滞之处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循行路线相关...

  • 建议:气虚会造成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语声低懒微言、胸闷气短、自汗出汗多,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 气滞会有情绪不稳定,受生气,局部胀痛,腹胀腹部有气乱窜,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等。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