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是怎么做的?

病人的手掌向上平放,医生则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顺次按在手掌下第一横纹后高骨内侧(桡骨茎突)之桡动脉上。三指所按部位,近腕侧叫做“寸”部,近肘侧叫做“尺”部,寸部与尺部之间,则叫做“关”部。然后用轻指力、重指力、不轻不重指力3种不同的指力去寻取脉象,就叫做“浮取”、“沉取”、“中取”。小儿的脉息和成年人不一样,所以诊小儿一般以擦指纹为主。脉象可因运动或饮酒、洗浴等而影响,所以诊脉之前,病人必须先有半小时左右的休息。
脉象分类非常复杂,经历代医家整理,定为二十八脉,这里又将最常用的作以下分类介绍。
浮脉:脉来浮在皮肤表面,手指轻着皮肤,就有感觉,一般见此脉大多属表证。
沉脉:脉来沉行筋骨间,重按才有感觉,见此脉大多属里证。
迟脉:脉来迟慢,一呼一吸之间只有2、3次(正常脉4、5次。古人都用自己的呼吸来估计脉搏的速度,就诊以前,医生必须先自己安心定神,调整呼吸次数到均匀后,才能就诊)。见此脉大多属寒。
数脉:脉来快速,一呼一吸之间有6、7次。这种脉属热。
以上四种脉象,浮沉是表现了脉的部位,从而反映了疾病的部位(表或里)。迟数是表现了脉的速度,也从而反映了疾病的性质(寒或热)。这四种脉象,又可从按脉的手指感觉有力或无力,来分辨虚或实,因此又有浮而有力,浮而无力;沉而有力,沉而无力;迟而有力,迟而无力;数而有力,数而无力等等不同脉象。
细脉:脉来细小如线而软。见于气衰血少的病证中。
大脉:脉来洪大,手指下有充满丰盛的感觉,说明邪气亢盛。
濡脉:脉来软弱无力,轻取较显,重按即无。见于虚证,尤多见于气虚者。
弦脉:按脉时如有线勒手指,仿佛按在紧张的弓弦上,这种脉象多说明肝病气郁或寒痛。
滑脉:脉在手指下往来流利圆滑,好像珠子在圆盘中滑动。说明有痰,或邪气盛,但正常早期妊娠时也可见这种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流利,是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多见于血虚或气滞证。
细脉和大脉,表现了脉的形状;濡脉、弦脉、滑脉和涩脉表现了脉的动态。这些是较常见的脉。此外还有长、短、紧、促、结、代、动、弱、微、缓、芤、革、牢、散、伏、疾等脉。
2020-01-02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5:44: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把脉主要采用寸口诊脉法。患者需将手臂置于脉诊垫上,使寸口处充分暴露。医生的中指置于掌后高骨内侧的关脉位置,食指则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在关后的尺脉位置,三指呈弓形,用指腹触按。注意,布指的疏密需与患者手臂的长度相匹配。在具体操作中,医生会运用举、按、寻、总按和单诊等手...

  • 中医脉诊,讲究“寸口分部候脏腑”,“寸口”即手腕处的桡动脉。具体而言,从手掌端向内,脉象被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其中,“寸”位对应心,“关”位对应肝,“尺”位对应肾,而左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的证候,右手的则对应肺、脾、肾(命门)的证候。在进行脉诊时,医...

  • 中医诊脉,通过手指在患者手腕脉搏处感知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医生则运用轻、中、重三种力量,以此辨别脉象的不同。中医脉诊源远流长,早在扁鹊时代便已采用,古代《内经》中记载了21种脉象,经过历代发展,现已记录30余种。历代医家高度重视脉诊,将其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用来识别病因、分析...

  • 中医诊断方法中,望闻问切是基本的四诊法。其中,切脉主要是用来验证前三种诊法的结果。当病人身体状况特殊,如寒极生热时,仅凭望诊和问诊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判断,这时脉诊便显得尤为重要。切脉时,医生会感受到热脉,如浮脉、数脉等,这些脉象提示病人可能处于热证状态。然而,单纯依靠脉诊来诊断疾病是不...

  • 脉诊,中医的一种独特诊断技巧,常被称为“把脉”。许多人认为脉诊是件神奇的事,其实,中医专家解释说,脉诊并不那么难,掌握一些方法,你可以在10分钟内学会。脉象是指脉搏跳动时在手指下显现出来的形态,它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强弱、脉道的通畅和气血的盈亏密切相关。心和脉是形成脉象的关键,气血则...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