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熬出来热服用还是凉下来在服用?可以提前一天熬出来第二天在喝吗?

一般都热服,可以提前熬出来,第二天热一下再喝,天气热时可以放入冰箱里。下面的服用中药的方法餐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用于治疗肝肾虚症和肠胃病,以及腰以下疾病的药均宜餐前服。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性容易下达,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粘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餐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用于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因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或毒性较大的药,均宜在饭后服用,以免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常用于治疗脾胃病。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用药后应仰卧;有心、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康部位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病部位侧卧。
  
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冲服:沉香、木香等贵重药物或芳香药,久煎影响药力,有时要冲服,即先将药物置入杯中,乘热将药冲入,温浸片刻再服。肉桂、藏红花等热水浸泡后即可服用,以免久煎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
  
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冷服。  
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凡平和补益药均宜温服。
  
热服:在药液比较热时服用。凡解表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的目的,袪寒、通血脉的药也宜热服。2019-07-14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9:32: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药一般情况下并不一定要喝热的,需要温服。通常中药在刚熬煮好之后是不可以直接喝的,是由于太胖,可能会刺激到肠道黏膜,同时中药也不可以喝太热的,一般情况下中药都是需要温服,温度差不多在50度左右,通过温敷中药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并且促进疗效发挥,所以中药温敷即可。在喝中药期间,应...

  • 中医将外感风寒、寒邪犯胃引起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归入寒证,就要热服药汁,在煎药时需用旺火,煎沸8分钟左右,趁热服下,达到驱赶风寒、健脾温中的目的。而用寒凉药治热证,如肺炎、支气管炎、风热感冒等疾病出现的口干、舌红、便秘等,宜凉服或冷服。对于一般的汤剂,如滋补类中药,温服即可...

  • 凉服是指将药液冷却后服用,通常适用于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南方夏季的“凉茶”。这种服用方式更能发挥药物的清凉解暑作用。对于呕吐或中毒患者,凉服也是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何种服用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法准确判断哪种方式最为适宜。因此,在服用中药前,最...

  • 中药的服用温度需根据药性决定。一些中药在煮沸后需要趁热饮用,如果冷饮则可能导致腹泻等轻微中毒症状。这与“是药三分毒”的古训相吻合,因此服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确保安全。中医认为,不同的药材具有不同的特性,需按照药性来调整服用方式。对于那些需要温热服用的药材,直接饮用煮沸后的热汤能够更好地...

  • 3. 服药的温度也很重要。通常情况下,如果药物适宜热服,医生会建议在煎煮后趁热服用。例如,白虎汤虽然是凉药,但必须热服才能发挥发汗的作用。发汗药物也应当热服,如果放凉后服用,不仅无法发汗,还可能导致腹泻。4. 此外,还需要注意服药的时间,是在饭前还是饭后。通常,治疗上焦疾病的药物,如治疗...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