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热证与里热证的辨证要点是

表热证与里热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是否伴有恶寒。
热证,证候名。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即由于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导致出现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

病因:
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劳伤阴,阴虚阳亢等原因,导致出现阳热有余或阴津不足的证候。

临床表现:
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辨证施治:

1.表热证:
表热证又称风热袭表证。指感受风热阳邪所致的表证。即风热侵袭肌表,以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皮肤红肿灼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治宜辛凉解表。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方。
2.里热证:
里热证指邪热炽盛的里证。即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多因病邪内传或脏腑积热所致。症见身热汗多,渴欲引饮,心烦口苦,小溲短赤刺痛,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
《景岳全书》卷一:“热在里者,为瞀闷胀满,为烦渴喘结,或急叫吼,或躁扰狂越。”治宜清热泻火为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热邪入里,皆为里热,其在太阴则津液少,少阴则咽干口燥,厥阴则消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气者是也。”
2023-01-07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18 19:51: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表热证与里热证的辨证要点是()A.发热是否伴有恶寒 B.咳嗽是否伴有咯痰 C.出汗量之多少 D.头身疼痛与否 E.小便是否色黄 正确答案:A

  •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里 证 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取其1,以与表证相鉴别)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特点:1、病位深在 2、有内脏各系统的...

  • 因外感风寒,故寒热无汗,肢节烦痛,鼻塞身重,苔簿脉浮。内有蕴热,热鼓于上,则见心烦口渴咽痛;邪热郁闭于肺,肺气失宣而见咳嗽气急、痰黄粘稠;热结于下,则尿黄便秘。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象。

  • 辨证要点为发热、恶寒或恶风,苔薄,脉浮。常见类型有表寒证和表热证。表寒证,如风寒束表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表热证,如风热犯表证,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痒痛、舌边尖红、脉浮数。里证里证涉及脏腑、气血、骨髓,病程通常较长。临床表现多样,以脏腑病症为主...

  • 一般说来,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其中,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治疗表寒证时应使用辛温解表中药;治疗表热证时应使用辛凉解表中药。 表证 中医名词。外感病邪一般先侵袭体表的...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