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用于面部的作用?

增强血液循环。2014-09-12
1、面部艾灸治疗面部皱纹
在睡觉前,点燃艾条的一端,对准面部穴位,距离2~3厘米穴位进行熏灸,每次选择2或3个穴位,每次灸约5分钟,直到皮肤呈腮红程度。鱼尾纹多的人,选择太阳、丝竹空穴位;笑纹多的人选择地仓、下关、颊车的穴位。
2、面部艾灸治疗雀斑
点燃艾条,熏熨合谷、曲池穴位和脸上的雀斑,使局部皮肤有温暖的感觉,直到脸红,使用艾灸时,尤其是在面部要小心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每晚或隔天晚上灸1次。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防治雀斑的效果。
3、面部艾灸治疗黄褐斑
取1枝艾灸,点燃在面部黄褐斑局部灸,距离皮肤2至3厘米,直到皮肤潮红,自觉温感,大约灸10分钟,小心艾灰落烫伤皮肤。
4、面部艾灸治疗黑眼圈
现在的人生活压力非常大,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睡眠不足,并且还会有黑眼圈出现,艾灸面部不仅可以治疗黑眼圈,同时还可以起到明目的效果,但是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5、面部艾灸可提神美容
艾灸它的功效非常广泛,最常见的是可以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同时还有着很好的提神效果,长期艾灸面部能够起到美容的功效,艾灸面部是一种很流行的美容方法。
6、面部艾灸可淡斑
有些女性平时面部有斑,主要是气血不通而造成的,艾灸面部可以让面部的血液很好的循环,坚持面部艾灸可以起到淡斑的效果,只是艾灸期间要注意合理的饮食。
面部艾灸的常用穴位1、面部艾灸迎香穴
鼻翼两端,0.5寸。中医:鼻寒,鼻衄,鼻息肉,多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面痛,唇肿,面部如蚁走感,丹毒,荨麻疹等。西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痹,面痒,面肿,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2、面部艾灸印堂穴
位于前额部,两眉连线中点;功能:明目通鼻,疏风清热,宁心安神。功能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结膜炎,睑缘炎,鼻炎,额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子痫,高血压、小儿惊风等。
3、面部艾灸下关穴
耳前方,颧骨弓下凹陷处;功能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4、面部艾灸四白穴
眼睛下方,眼窝附近,这个穴位一定要小心,慎灸;功能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5、面部艾灸太阳穴
眉梢外眼角间,向后约1寸;功能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面部艾灸后的注意事项
1、保持良好心情
对于艾灸的人士而言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得身体尽快的康复,也可以和艾灸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所以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多进行艾灸。

2、注意艾灸的次数
艾灸并不是一种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治愈的疾病的治疗方法,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大家在使用艾灸的时候要做好心理准备,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注意艾灸的不良反应
虽然艾灸一般是不会有任何的不良反应的,但是部分的患者会由于操作方法的不正确,导致身体在艾灸之后出现不适,这个时候不需要过于担心,而应该积极的进行调节,身体自然可以康复。但是如果在就之后人体长时间处于不良的症状中建议大家就医咨询,以免因为疾病导致,因为一时的疏忽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2020-08-12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4:33:0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艾灸印堂通常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同时也能够治疗痤疮以及内分泌混乱所引起的症状,另外对于治疗失眠和高血压以及神经疼痛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个人的面部血液循环不好,可能会出现皮肤长斑或者是皮肤暗黄的症状,通过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使用艾灸印堂的方式,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使面部的颜色看起...

  • 面部艾灸能够帮助改善肤色不均和暗沉的问题。通过刺激血液流通,为皮肤输送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使皮肤呈现自然的光泽。此外,艾灸的温热作用还有助于淡化面部色斑。3. 缓解肌肤疲劳和水肿 艾灸具有舒缓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因疲劳、压力或睡眠不足导致的肌肤问题。通过刺激面部穴位,可以促进面部肌肉的放松,减...

  • 首先,艾灸脸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艾草中的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的营养供应,从而改善皮肤质量。此外,艾草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损伤,缓解面部疲劳和肿胀。艾灸还可以刺激面部穴位,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保健的效果。然而,艾灸脸部也有一些坏处需要注意。首先,艾...

  • 艾灸它的功效非常广泛,最常见的是可以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同时还有着很好的提神效果,长期艾灸面部能够起到美容的功效,艾灸面部是一种很流行的美容方法。6、面部艾灸可淡斑 有些女性平时面部有斑,主要是气血不通而造成的,艾灸面部可以让面部的血液很好的循环,坚持面部艾灸可以起到淡斑的效果,只是...

  • 脸受了风寒,艾灸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灸脸部。可以灸神阙,足三里,涌泉。通过经络的温热作用,起到去面部风寒的作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疲劳熬夜,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吃肥腻煎炸辛辣烧烤类生冷硬的食物,饮食八分饱为宜。通过这样的调理,您的体质会增强,耐寒能力会增强...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