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

十二经脉命名: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也称为“正经”。

扩展资料
分布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1、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3、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经脉(经络理论)
2019-04-11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6:22: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包括:1. 内为阴,外为阳:根据阴阳理论,分布于内侧的阴经和分布于外侧的阳经有不同的命名。太阴、厥阴、少阴为阴经,阳明、少阳、太阳为阳经。2. 脏为阴,腑为阳:经脉命名时,与脏腑相结合。阴经属脏,阳经属腑。例如,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等。3. 上肢为手,下肢为...

  •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

  •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 1. 阴阳理论: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基础,经络系统也遵循这一原则。阴经位于肢体内侧,阳经位于肢体外侧。2. 脏腑对应:每条阴经对应一个脏器,每条阳经对应一个腑器。3. 上下区分: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下肢的经脉称为足经。二、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

  • 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

  •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 1. 阴阳理论: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基础,经络系统也遵循这一原则。阴经位于肢体内侧面,阳经位于肢体外侧面。阴经和阳经相互对应,形成了三阴三阳的关系。2. 脏腑命名:经络的命名与脏腑有关,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每个阴经对应一个脏器,每个阳经对应一个腑器。3. 上...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