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的留针与出针方法是什么?

(一)留针
将毫针刺入腧穴后,留置于腧穴内一段时间,谓之留针。留针的目的是加强针刺的作用,并可在留针期间实施补泻手法。留针时间一般为15~30min。在临床实际中,留针与否以及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些慢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留针时间可稍长些,而感冒、发热等留针时间可稍短些,针刺小儿一般不便留针。另外,在进行点刺放血手法时也无需留针。还有一些腧穴常用快速针刺法,亦不必留针。
(二)出针
出针法是指针刺完毕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指与食指或食指与中指持无菌棉球按压被刺腧穴周围的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将针轻捷地直接向外拔出。《针灸大成》说:“指拔者,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指出当针下轻松,没有沉紧感觉的时候才能拔针,这一点也值得参考,以免出现滞针等情况。出针的快慢,还应当结合病情和各种补泻手法的需要。若拔针后,针孔偶有出血,是由于刺破血管所致,可用消毒干棉球在针孔处轻轻按压片刻即可。出针之后,应核对针数,防止遗漏。
2019-08-05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7 20:30: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静留针法:在选定的穴位上,将针刺入后,保持静止,让其自然地停留在穴位内,静待气机的运行。这种方法适用于希望针灸效果自然产生,无需过多干预的情况。2. 动留针法:针刺后,首先行针以引导气至,随后保留针身于穴内。在留针过程中,可能适时地进行手法调整,即行针后再留置,以助于气的流通。

  • 留针即在进针后,将针留在穴位内,让其滞留一段时间后再拔出。在此过程中,针可以保持静止,无需行针,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运用各种手法。具体操作方式和停留时间都需根据病情的个体差异和季节因素进行灵活调整。

  • 静留针操作方法,首先采用的是静止留针,即在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后,保持针静止不动,让其自然地留在穴内,目的是为了等待气血运行到穴位。这种做法适合于期望让针灸效果自然发生的情况。动留针法则稍微复杂一些,首先将针刺入穴后,施以适当的针刺手法引导气至,然后保持针在穴位内一段时间,或者在留针过...

  • 2. 得气:针灸的关键之一是“得气”,即针刺后产生的经气感。这种感觉不仅在患者身上体现为酸、麻、胀、重等,医生也能通过特定的感觉来感知。如果没有得气,医生会使用各种手法来促进经气感应的产生。3. 留针和出针:针灸时,针通常留在穴位上10到20分钟。在这期间,医生可能会进行间歇性行针以增强...

  • 出针后,应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止出血,这是针刺补泻的一种,属于开阖补泻的泻法。同时,需核对针数,嘱咐病人稍作休息,保持局部清洁。毫针疗法通过精准的进针、行针、留针、出针技术,结合对针刺角度、深度的灵活运用,以及对行针手法的掌握,有效获得、维持和加强针刺感应,达到治疗目的。留针...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