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是补是泻?

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刺法过之(过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2019-03-20
平,补,泻都有具体方法。2019-03-20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4-17 17:43: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推拿治疗中,遵循经脉的方向进行按摩被认为是补法,反之则是泻法。然而,在针灸领域,情况却并非如此。针灸中,顺经脉方向进行针刺通常被认为是泻法,而逆经脉方向则是补法。这两种疗法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推拿疗法强调人体经络的自然流动,通过顺经脉方向的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

  • 针灸治疗中,所谓的“泄”与“补”是指针灸对气血运行的调节作用。泄指的是通过针刺手段,使体内过于旺盛的气血得以调和、疏散,适用于实证治疗。补则相反,是通过针刺刺激,激发体内不足的气血生成,增强机体的功能,适用于虚证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针灸师通过特定的针刺手法来实现补泻效果。常用的补泻手法...

  • 功能状态方面,机体在虚惫状态下,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在邪盛表现为实热、闭证的实证状态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腧穴特性方面,如足三里等穴位具有补虚强壮的作用,少商、十宣等穴位具有泻邪的作用。针刺补泻手法有单式补泻和复式补泻两种。单式补泻手法包括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

  • 泻法,指的是通过针刺来疏泄病邪,使功能恢复正常,适用于邪盛状态。例如,少商、十宣等穴位具有泻邪作用,而足三里等穴位则具有补虚强壮的效果。捻转补泻是常见的单式补泻手法之一。在补法中,针刺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而在泻法中,捻转角度大,用力重。提插补泻涉及针刺的深度变化。补法中,...

  • 针灸具有双向的良性的调节功能,它既可以补气也可以泄气,我们在临床常用的针刺手法中,我们可以补也可以泄,最常用的是提插、捻转两种补泻手法。这两种补泻手法在临床应用中可以用它治疗一些实证,也可以用来治疗虚证,看我们怎么去选择。如果是补法的话我们针刺扎到这个穴位上以后,要先产生得气的感觉,先...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