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法——中西医结合《针灸学》

【概述】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

  它是毫针留计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

  【器具药物】目前用得较多的皮内针医学教育 网原创针具为颗粒式(麦粒式)和揿钉式两种。以揿钉式更较方便而稳妥,故使用更广泛。

  【操作方法】由于皮内计要在皮内留置较长的时间,选取的穴位应该不妨碍人体正常的活动,故多选用耳穴。具体操作有以下两法。

  (1)颗粒型皮内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以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斜刺人真皮内,进针0.5~1.0厘米,再以长条胶布顺针身的进人方向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体穴或耳穴透穴时。

  (2)揿针型皮内针刺法:皮医学教育 网原创肤严格消毒后,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穴位直压刺人,使针圈平附于皮肤上,再以小块胶布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耳穴。

  埋针时间,据病情和气候而定,夏天不宜超过2日,冬天可3~4日。

  【适应病症】多用于易反复发作的病症,如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胆绞痛、胃痛、心绞痛等。也适宜于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遗尿等慢性病症。

  【注意事项】皮内埋针一定要重视无菌消毒。皮内针针具用一次性针具,或浸泡于75%乙醇中,临用时以消毒镊子夹出。埋针后,如病人感觉刺痛或活动不便时,应取出重埋。夏天埋针,因出汗多而易发生感染,埋针局部如有疼痛不适,即应取出。2023-03-02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5:54: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3. 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发现很多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为腧”逐渐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效应和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认识到人体有一个经气运行的完整结构——经络系统。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将...

  • 其中中西医结合专业于2001年6月由山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主要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科学、中儿学、中妇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外科学。全课程按145周安排,其中...

  • 1955年至1956年,承澹盦先生翻译了多部针灸著作,如《针灸真髓》、《知热感度测定皮内针法》、《针灸经络治疗讲话》和《经络之研究》,将西方医学的理念引入了针灸领域。这些著作的出版,不仅丰富了中国针灸学的理论体系,也推动了针灸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应用。

  • 皮部(背面)(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皮部(正面)(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4.4.1 太阳皮部“关枢” 关枢为太阳经阳络之称[4]。《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张景岳注:“关,卫固也。少阳为三阳之枢,展布阳气于中,太阳则卫固...

  • 耳针疗法和电针、激光针疗法、穴位注射方法等;三是用生理学、生理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方法研究针灸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提供现代科学依据;四是通过对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和对针刺镇痛原理研究进行结合;五是在肯定经络现象、总结循经感传规律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医理论,以现代实验方法与科学抽象方法相结合,...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