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针对疫情的中药方剂

中华医学五千年传承,在全国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瑰宝绽放光芒。作为医学爱好者,近三日遍查医学典籍,找到暖冬瘟疫流行的著作《时病论》,清代雷丰(少逸)1882年著成,为时病通论著作,该书为首部关于时病的专著。内有五方供天下医者共鉴:

辛凉解表法      薄荷 (一钱五分)  蝉蜕 (一钱,去足翅)  前胡 (一钱五分) 淡 豆豉 (四钱) 栝蒌 壳(二钱)  牛蒡子 (一钱五分)

清凉透邪法      鲜芦根(五钱)  石膏 (六钱,煨)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 (一钱五分) 淡豆豉 (三钱)  绿豆衣 (三钱)

祛热宣窍法      连翘 (三钱,去心)  犀角 (一钱)  川贝母 (三钱,去心) 鲜 石菖蒲 (一钱)  方中犀牛角可用黄牛角大量以代替

辛温解表法      防风 (一钱五分)  桔梗 (一钱五分)  杏仁 (一钱五分,去皮尖,研)  广陈皮 (一钱)  淡豆豉 (三钱)

凉解里热法      鲜 芦根 (五钱)  大豆卷 (三钱) 天 花粉 (二钱)  生石膏 (四钱) 生 甘草 (六分)

整理不易,转发注明出处。附录古籍原文,文辞枯燥供医务工作者参考,择用。

昔贤谓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温是也。 其劳力辛苦之人,动作汗出,温气乘袭,多在于表;其冬不藏精之人,肾经不足,温气乘袭,多在于里。冬温虽发于冬时,然用药之法,与伤寒迥别。盖温则气泄,寒则气敛,二气本属相反,误用辛温,变证迭出矣。其证 头痛 有汗, 咳嗽 口渴,不 恶寒 而恶热,或面浮,或 咽痛 ,或胸疼,阳脉浮滑有力者,乃温邪窜入肺经也,宜用 辛凉解表法 加 连翘 、象贝治之,口渴甚者,温邪入胃腑也,再加 芦根 、 花粉 治之。如或下利,阴脉不浮而滑,温邪已陷于里也,宜以 清凉透邪法 加 葛根 、 黄芩 治之。倘热势转剧,神气昏愦, 语错乱,舌苔转黑者,不易治也,勉以 祛热宣窍法 治之, 紫雪丹 亦可用之。种种变证,不能尽述,须仿诸温门中之法可也。

或问∶冬温发热而不恶寒,倘恶寒者,为何病也?答曰∶冬温恶寒,偶亦有之,良由先感温气,即被严寒所侵,寒在外而温在里,宜用 辛温解表法 先去寒邪,继用 凉解里热法 而清温气。又问曰∶伤寒冒寒皆恶寒,何以别之?曰∶伤寒冒寒初起无口渴,以此别之?曰∶温邪当发为冬温,倘其微者,伏而不发,为何病也?

曰∶伏而不发,来春必变为温毒也。凡治时病者,新邪伏气,切要分明,庶不至千里毫厘之失。

又问∶先生之书,专为六气而设,风、寒、暑、湿、燥,皆已详明,何独火证不详?恐为不全之书,而火证可补述否?答曰∶子不知君火秉权之候,有温病、温毒也;相火主政之时,有热病、暑病也。君相司令而病者,非火证而何?何不全之有哉!况火为阳邪,其证最着,如 脉数 有力, 舌苔黄 燥,或 目赤 ,或口渴,或喉痛,或溺红,皆火证也,法当清凉治之。其余五志之火,龙雷之火,悉属内伤,兹不论之。

所用古方

辛凉解表法 ∶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 咳嗽 。

薄荷 (一钱五分)  蝉蜕 (一钱,去足翅)  前胡 (一钱五分) 淡 豆豉 (四钱) 栝蒌 壳(二钱)  牛蒡子 (一钱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取乎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 薄荷 、 蝉蜕 ,轻透其表; 前胡 、淡豉,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 牛蒡 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

清凉透邪法 ∶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  石膏 (六钱,煨)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 (一钱五分) 淡豆豉 (三钱)  绿豆衣 (三钱)

水煎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芦根中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 竹叶 生于枝上,淡豆豉之宣解, 绿豆衣 之轻清,皆透热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自然达解耳。

祛热宣窍法 ∶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 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

连翘 (三钱,去心)  犀角 (一钱)  川贝母 (三钱,去心) 鲜 石菖蒲 (一钱)

加 牛黄 至宝丹 一颗,去蜡壳化冲。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证也。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故泻心经之火邪;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寒,”故兼 犀角 咸寒之品,亦能泻心经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 贝母 清心化痰, 菖蒲 入心开窍∶更用 牛黄 至宝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辛温解表法 ∶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及阴暑秋凉等证。

防风 (一钱五分)  桔梗 (一钱五分)  杏仁 (一钱五分,去皮尖,研)  广陈皮 (一钱)  淡豆豉 (三钱)

加 葱白 五寸煎。

是法也,以 防风 、 桔梗 ,祛其在表之寒邪; 杏子 、 陈皮 ,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 葱白 ,即 葱豉汤 ,乃《肘后》之良方,用代 麻黄 ,通治寒伤于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冀其随解耳。

凉解里热法 ∶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暑温冬温之证。

鲜 芦根 (五钱)  大豆卷 (三钱) 天 花粉 (二钱)  生石膏 (四钱) 生 甘草 (六分)

新汲水煎服。

温热之邪,初入于胃者,宜此法也。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故以 芦根 为君,其味甘,其性凉,其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佐 豆卷 之甘平, 花粉 之甘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佐 石膏 ,凉而不苦, 甘草 泻而能和,景岳名为 玉泉 饮,以其治阳明胃热有功。

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惟此法则不然。2022-06-02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4-09-20 01:49: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