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么发现经络穴位的?

经常看中医的人会发现,诊室的墙上往往都会挂着几张经络图,图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穴位点。穴位又叫腧穴、气穴、气府,《黄帝内经》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有340个穴位;现行教科书上有361个穴位;还有人统计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其实人体的穴位远不止这些。
《黄帝内经》说:“以痛为腧”,意思是说当人有了疾病以后在人体的体表总会出现一些压痛点,内脏或某一组织器官有病,可在相应的体表的某一点上产生压痛或感觉异常,按压或针灸这些压痛点,可以诊断和治疗有关脏器的疾病。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中说:“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或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
相传古时医生为病人治病,一直在摸索治病的方法。偶尔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后来医者再遇见病人就在其身体的部位进行按压,直到病人呼喊“啊!是这里,是这里了。”于是在病人有压痛或感觉异常的部位按压或者针刺、灸疗,果然使病情转好。于是孙思邈根据病人喊声将这些穴位命名为“阿是穴”,阿是穴又称为“天应穴”。中医认为“有诸于内,形见于外”,意思是说人体内部发生疾患,必然会在体表有所反映,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就是根据这种原理来确定的。
最初古人发现腧穴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只能是一对一的关系,即某穴能够治疗某病,但是随着这种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穴位与穴位之间 存在某些联系。给你讲个故事,也许能够明白,从前有个人,肚子疼得厉害。
不知怎么的,突然不疼了。他于是和别人讲, 发现有些人和他有同样的情况。于是大家拼命回忆,发现有一个巧合, 很多人都是脚不小心碰到了硬物。于是有心人就总结出通过碰脚趾头可以缓解肚子疼,这样就把腹部与脚趾头的穴位联系起来了。把具有某些相近治疗作用的穴位连成线,形成了初步的经络概念。
另外,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体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那么大地上有江河,人体内也应该有流动的沟渠。原始的解剖虽然粗糙,但也发现人体内确实有不少的管道,更印证了古人的这种推想,这样经络的概念就形成了。
但是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古人并没有真正弄清人体内各种管道的走向,只能将这些管道作为经络的直观参照物,而对经络结构和走向的描述,却是根据穴位的治疗作用和针刺后针感感传的体悟而提出的,所以经络的发现虽然有解剖的基础,但更多的是一种感悟。
这是一种“闻道”即内求的方式,是通过一种东方人所特有的修炼方式而实现的。我们可以把“闻道”或内求的方法称之为非理性的方法或直觉方法。这是中国(东方)与西方的认知方法最明显的不同。
2020-08-04
我在初学中医时,就是从中医的经典中,认识到五脏六腹,十二经脉,奇恒之腑,和诸多穴位等。对于经络穴位,中医常以此为基础应用于针灸、推拿、按摩、正骨等,但提到经络穴位,人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针灸。
哪里酸痛就在其患处或周围揉按,这其中有些部位就是人体气血聚集的地方,也就是穴位,在明确了其作用后,于是就开始进行相应的探索并逐渐记录,这就有了穴位的基础模型,随着不断的实践积累与系统的深入研究,就逐渐形成了经络。2020-05-31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4-11-16 15:31:2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很莫名其妙的,而且问题在于,难道外国人不摔跤中箭、、、、、所以更靠谱一点的是:通过气功发现的,气功练到高深的地步确实是可以内观经脉的, 然后发现一些特殊的经气聚集的地方也就是穴位的。

  • 于是这些位点就成了穴位。3、经络感传的分支点当人们探索经络现象时,会发现经络感传会有分支。刺激这个分支点就会产生三个方向以上的经络感传,这些分支点有些就成为穴位。扩展资料: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

  • 如果你不是专业的针灸推拿人士,可以避免烦琐的理论学习过程。直接照着挂图来找穴,也就可以了。 但如果想深研究,就比较复杂了。首先经络腧穴学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了解穴位的取法与具体的定位。然后局部的解剖也得有一定的了解,总之挺繁琐的。 补充一点,初学找穴位,切记,离穴...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