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月经不调的针灸疗法的制作方法

一、辨证 一)、月经先期 1、血热型 主要表现:月经周期缩短,经血深红而粘稠,量多,胸闷烦躁,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气虚型 主要表现:月经量多,色淡,周期缩短,疲乏心悸气短,下腹空而重着感,舌淡苔薄,脉弱。 二)用经后期 1、血虚型 主要表现:月经周期延迟,月经量少色淡,下腹空痛,消瘦,面色萎黄,肌肤不荣,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2、血寒型 主要表现:月经周期推迟,量少色暗,下腹掣痛,得温稍减,肢冷,舌苔薄白,脉沉迟。 3、气滞型 主要表现:月经周期推迟,量少色暗红,下腹胀痛,情绪抑郁,胸闷,呃逆,胸胁及 *** 发胀,苔薄白,脉弦。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1、肝气郁结 主要表现:月经周期及经血量变化不定,月经血粘稠,色紫暗排出困难,胸胁两乳发胀,下腹胀痛,精神抑郁,常叹息,舌苔白,脉弦。 2、肾虚 主要表现:月经先后不定,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而软,夜尿频繁,便溏,舌淡苔薄,脉沉弱。 三、治疗 一)月经先期 1、血热 处方:曲池、中极、血海、水泉。 配穴: 2、肝郁化火:行间; 阴虚内热:然谷; 以泻法清热凉血,调整冲任。 3、气虚 处方:气海、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施以补法。 二)月经后期 1、血虚及血寒 处方:关元、气海、三阴交。 配穴: 头晕眼花:百会;心悸失眠:神门。 血虚者施以补法以补气生血。血寒者施以补平泻,或灸以温经散寒。 2、气滞 处方:天枢、气穴、地机、太冲。 胸闷:内关;胸乳胀:期门。 施以泻法。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1、肝气郁结 处方:气海、四满、间使、蠡沟。 胸乳胀加膻中穴;情志抑郁加神门、太冲。 施以平补平泻法。 2、肾虚 处方:关元、肾俞、交信。 腰膝酸软:腰眼、阴谷;头晕眼花:百会、太溪。 施以补法并灸。 该病包括垂体前叶功能失调或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月经周期不规则。
提醒您:月经不调的针灸疗法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2022-11-02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8:12: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具体操作为:主穴选取土穴、关元、三阴交、血海,并根据不同症状进行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操作时,关元、三阴交采用平补平泻法,血海则用泻法。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清热和血...

  • 据了解,月经不调可以采取针灸治疗的,不过月经不调分为很多种,针灸治疗月经不调也要对症治疗才行:1、月经提前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土穴、关元、三阴交、血海。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

  •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因人而异,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经期提前的情况,针灸治疗应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这些穴位能够调理冲任,进而发挥调经的作用。而针对经期延迟的情况,则应着重针灸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这些穴位有助于调理气血,达到调经的目的。对于经期紊乱的女性,针灸...

  •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针灸关元穴可以温阳益气,固本培元,对月经不调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处,针灸中脘穴有助于调理脾胃,对月经不调有间接的治疗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针灸足三里穴...

  • 针灸如何治疗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可以采取针灸治疗的,不过月经不调分为很多种,针灸治疗月经不调也要对症治疗才行:1、月经提前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土穴、关元、三阴交、血海。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