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上火,五看辨虚实

主讲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治医师 徐寅

嘴里长泡、脸颊发红、眼上生疮……遇到这些状况,不少人就知道自己又“上火”了。其实,“上火”是民间的俗称,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医学术语。

中医认为,“上火”属于中医的热证范畴,“火热之邪”侵袭人体,会造成全身或局部出现一系列“热证”,常表现为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口舌生疮、流鼻血、便秘、牙痛等症状。对于“上火”,不少人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上火”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证型,有虚火、实火之分。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是平衡的,实火是指阴正常、阳过亢;虚火即阴虚导致阳偏盛。不辨虚实,这“火”就难以防治。

区分自己的“火”是实是虚,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分辨。

看病程。发病急,病程短的多属于实火;发病缓,病程长的多属于虚火。

看小便。小便颜色黄、气味重是实火;小便颜色淡清是虚火。

看大便。大便干结多为实火;大便稀软或腹泻多为虚火。

看舌头。舌质红、舌苔厚黄为实火;舌质红或淡红、舌苔薄、少津为虚火。

看发热。发热温度高、全身燥热、口渴饮水多是实火;发热温度相对较低、身体忽冷忽热、不想喝水多为虚火。当然,并非所有“上火”都会导致发热症状,此时可根据其他4方面判断。

总体来说,实火多由外感、饮食过辛、自身体质因素导致的,多有高热、面红耳赤、心烦易躁、喜冷饮、唇焦(嘴唇干裂)等症状。而虚火多因内伤劳累而起,症状多见潮热盗汗、午后颧红、手足心热、虚烦失眠、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耳鸣健忘、腰酸遗精等。

辨别了虚实,该如何“祛火”?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赶紧吃各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或性味苦寒的食物。这可能有一定效果,因为这些药食正好对应最常见的实火症候,但遇上因虚所化的“火”却难以奏效,甚至会火上浇油。“祛火”并不能一味地清热。

《黄帝内经》曾记载,“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对于实火,应清热解毒、泻火,宜多食性味寒凉、清热的食物,比如绿豆、冬瓜、丝瓜、苦瓜、苦菜等,忌韭菜、羊肉、狗肉、龙眼、杏子等助阳兴热食物;常用中成药有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三黄片、板蓝根冲剂、双黄连口服液等。

对于虚火,应滋阴降火,可补充银耳、百合、桑椹、莲子、雪梨、西洋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生地黄、玄参、石斛等食材;常用中成药有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同时,饮食习惯也需做出调整,以易于消化、吸收的食品为主,少食爆、烤、煎、炸、难消化的油腻之物;多摄入水分;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的食物。

需要提醒的是,因祛火药多由性味寒凉的药味组成,不能长期服用,症状消失就该停药,长期、大量服用易引起不良反应。临床上,“上火”实际情况很复杂,需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等辩证施治,合理用药。如果自行使用药食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治疗,以免贻误病机。▲2022-07-06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6:17: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按脏腑类型的辨证论治 (1)心火虚火证候: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治则:滋阴清热;实火证候: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治则:清心泻火。(2)肺火证候: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治则:滋阴清肺。(3)胃火虚火证候: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

  •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包括五种: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肾火。针对每种“上火”,可以选择相应的去火食品或药物。比如吃莲子汤去心火,吃猪肝可去肺火,喝绿豆粥去胃火,喝梨水去肝火,吃猪腰去肾火。对于“上火”的虚实分辨,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治疗时应根据病机不...

  • 其实通过看二便和发热情况就可做出初步判断: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为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如果体温在37.5℃时,全身燥热、口渴,这是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

  • “上火”是中医的说法,西医的病理属于病毒感染,中医治疗可以用清热解毒类的下火药。可以选用清热解毒口服液,金银花露,牛黄上清丸等。严重的话可以肌肉注射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热毒宁注射液。平时注意多喝白开水,不要吃辛辣食物,可以适量喝菊花茶或枸杞茶。

  • 实火多为外感邪气,治宜泻火,若邪已伤阴则兼以滋阴。虚火为阴虚所致阴不制阳,滋阴则可,若阴损及阳则阴阳共补之,然以滋阴为要。虚火 虚火 中医名词,也作“上火”。一般是指阴虚而导致火升的病理现象。阴虚有五脏之阴偏虚与精.血津液等亏损的不同情况。阴虚则阳气相对的亢盛,易于导致虚火...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